在這件事上,法國人卻搶先一步,抓住所謂西林馬神甫被殺事件大做文章。
當廣州淪陷之後,曾一度謠傳葉名琛已經逃走,有的說是已經自殺。
把葉名琛擄走後,英、法等國的使節們仿佛出了一口惡氣。
從19世紀50年代初列強奏起修約狂想曲。
竊取中國大門鑰匙是列強夢寐以求的。
曆史蒙太奇
時間:1860年10月24日(鹹豐十年九月十一日)
地點:中國?北京?清政府禮部
中英《北京條約》簽訂及互換《天津條約》批準書儀式即將舉行。鹹豐皇帝的六弟恭親王奕訁斤作為欽差全權大臣早已等候在這裏,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多小時,可是仍然不見英國全權專使額爾金的影子。奕訁斤心裏十分焦急,臉上卻絲毫也沒有流露出不耐煩的神色。這時,從不遠處傳來鼓樂之聲。在衛隊的簇擁下,額爾金身著華麗的英國大臣禮服,趾高氣揚,神氣十足地走過了兩旁排列著英國軍人的街道,來到禮部。恭親王奕訁斤急忙上前迎接,可是額爾金仿佛根本就沒有看見中國皇帝的禦弟,非常傲慢地徑直走向簽約大廳,在戰勝者的寶座上就坐。而奕訁斤則極其尷尬地跟在後麵。當額爾金在條約上簽字時,外麵的大炮正隆隆作響。在炮聲中,這個戰爭狂人更表現出十足的驕橫狂悖,似乎是要中國人別忘記:英國人簽訂的不是一個和約,而是一個征服者的條約。因此,他手中的那枝筆,要讓人感到征服者利劍的全部分量。
為了迫使清政府簽訂這樣的條約,英國、法國等列強施展了外交、軍事等手段,美國、俄國等也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使中華民族被捆綁上一道又一道屈辱的繩索,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修約狂想曲
19世紀50年代,列強們又開始了對中國新的一輪挑釁。在他們看來,十多年前逼迫清政府簽訂的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盡管已經使中華民族蒙受奇恥大辱,但是仍然難以滿足其貪婪的欲望。在取得廣州、上海、寧波、廈門、福州五口通商的特權後,更覺得中國廣闊的內陸地區,特別是富庶的長江流域具有無比巨大的吸引力。而不列顛、法蘭西、美利堅的商船、戰艦還不能暢行無阻地開進長江,人員也還不能深入中國的內地城鄉。更何況曾毒害過無數中國人的鴉片到這時仍然是個私生子,沒有取得公開合法身份,運銷、販賣都不得不在暗中悄悄進行。由此看來,的確該給“罌粟小姐”以合法的身份了。
中國巨大的市場也沒有像列強所希望的那樣被完全占有。《南京條約》簽訂後,用堅船利炮敲開中國大門的英國侵略者曾欣喜若狂。代表英國政府簽約的璞鼎查返回英國,在國會上頗為得意地宣告:他已經為英國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所有的蘭開夏工廠加在一起,尚不足以供給他們一個省份所需用的日常備用的衣料”。英國大資產階級狂妄地認為:“隻消中國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頂棉織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蘭現有的工廠就已經供給不上了。”於是,大批的商品被運入中國。事實比料想糟糕得多。他們驚異地發現:中國無法馬上成為他們製造品的銷售市場。在這方麵,中國作為不列顛的顧客其重要性比不上西印度殖民地、意大利諸國和附近島嶼,或是一個大一點的歐洲國家,中國所吸收的僅不過這麼一個小的零頭。香港副總督米切爾在1852年為當時任香港總督的文翰爵士準備的一份內容詳盡的報告中,宣布了英國資產階級這種商業夢想的破滅:“中國永遠也不會成為曼徹斯特的廣大市場,因為中國家庭經濟的組織可以供應經久耐用的手工織的棉布,其價格的低廉是英國紡織品永遠無法與之作有效的抗衡的。”
當列強編織的五彩繽紛的美夢在中國逐漸變成貧瘠的現實時,新的對華冒險計劃便被英國大資產階級、政客和戰爭狂人們製定出來。他們希望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在中國開放新的港口,在中國任何一處自由移民,取消內地轉運稅。滿懷冒險希望的英國大資產階級鼓動政府采取更強硬的措施來迫使中國讓步。其實,英國政府對此早有考慮。巴麥尊於1850年9月就提出所謂通過對揚子江下遊重要據點的占領及切斷大運河的交通來對中國實行新的打擊。他大言不慚地說:“中國人在對惟一能使他們信服的論據――大棒論據退卻以前,就不僅應該看到這根大棒,而且應該感到這根大棒確實打在自己的背上。”凶殘的麵目暴露無遺。
英國為了達到極其陰險的目的,從毫無依據、無理至極的“修約”談判起,開始了對華新的冒險行動。本來中英《南京條約》屬政治性條約,沒有限期,所以自然也沒有修改的例定辦法。而中英《虎門條約》係通商條約,雖給予英國最惠國待遇,但也沒有修改的期限。顯然,英國根本就沒有任何理由向中國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可是,英國既然已經打中國的主意,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尋找各種借口,使用各種卑鄙的伎倆,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見到中美《望廈條約》第三十四款中有“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麵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中法《黃埔條約》第三十五款規定:“日後大佛蘭西皇上若有應行更易章程條款之處,就當互換章程年月,核計滿十二年之數,方可與中國再行籌議”等內容,英國人大喜過望,仿佛抓到了一根根救命草。於是不惜大加曲解,援引所謂的最惠國待遇,斷定自己完全有理由和借口向中國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利令智昏的英國人根本不顧即使提出修約要求也不能早於1856年――美國修約以前這一基本事實。
在1853年5月,英國政府訓令文翰,要他向清政府提出修約問題,重點是爭取廣泛地進入中國的整個內地及沿海各城;如果這點做不到,則爭取在長江自由航行,並進入沿江兩岸直到南京的各城及浙江沿海人口稠密的各大城;實行鴉片貿易的合法化;不得在外國進口貨物和為向外國出口而購買的貨物上,征收內地稅或子口稅;有效取締沿海海盜行為;製定中國勞工向外移民的辦法;爭取英國使節常駐北京;如果這點做不到,爭取英國女王代表和清政府樞要間的公文往來,不受地方官阻截,英國女王代表與其臨時駐在省份巡撫直接會晤。
當然,英國人也非常清楚,不論他們要求什麼或者是獲得什麼,其他列強也都會提出要求加以分享。盡管英國與美國、法國為維護和擴展各自的利益,也常發生矛盾和牛氐牾,但是他們在征服中國、謀取侵略權益等方麵卻有著共同的、一致的利益。同時,他們也十分清楚地意識到:漂洋過海,到中國來實現修約陰謀,“英、法、美交涉人員的通力合作,將會比這三國中的任何一國單獨去做,都更能影響中國政府去勵行對目前情事的改進”。於是,英、法、美三國很快就攜起手來,共同對付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