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4月,英國駐華公使包令聯合法國駐華公使布爾布隆、美國駐華公使麥蓮一齊來到廣州,致函清朝政府負責辦理外交事務的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葉名琛,要求修改條約。英國公使要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廢除進出口貨物的子口稅;外國公使駐京等。美國公使則提出在長江流域及其支流的任何口岸城市及港灣進行貿易;美國人可以進入中國內地任何地區貿易、傳教、居住,並自由租賃、建築。法國公使在提出類似要求的同時,還主張釋放非法潛入陝西因從事與身份不相符合活動而被捕的法國傳教士。
葉名琛接到英、法、美三國要求修約的信函後,依舊采取慣常的辦法:尋找遁詞,避而不見。這個身材高大肥碩,留著長長的胡須,長著一雙杏圓眼的封疆大吏,深知中外交涉的複雜性、敏感性,而身為欽差大臣兩廣總督,重要的職責就是妥善處理好與為侵略中國專門惹是生非的洋人的關係,少給皇帝添煩。因此,他千方百計地尋找各種理由拒不接見外國人,對他們常采取不理睬的態度。不論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還是美國代辦巴駕,都沒有找到任何機會與葉名琛會麵。而馬沙利在1852年出任美國駐華全權委員後,在廣州致函葉名琛,要求會麵商討呈遞國書事宜。葉名琛以等有閑暇,立即選擇吉日會見作為答複,委婉而巧妙地推脫了。等馬沙利回國前要求辭行會麵時,葉名琛故伎重演,給予同樣的答複。
這次,包令要求葉名琛給他一個在廣州城裏會見的機會,得到的是葉名琛很有禮貌的答複:現在敝人管理數省軍務,刻無暇晷,一俟稍有餘暇,自當擇定吉日接見閣下。包令見葉名琛又想施金蟬脫殼之計,遂又修書一封,要求會見。於是葉名琛表示同意,但提議在廣州城外河邊的仁信棧房會見。對此,包令大為不滿,予以拒絕。因為他特別希望能夠在廣州城內會見葉名琛。可葉名琛硬是未滿足他的心願。
由於見不到葉名琛,修約一事無法真正進行,這使包令十分惱火。包令正“十分急切地想以重要行動來標誌他的到華,急於想一下子解決與一個極端複雜的任務有關的各項問題”,以完成修約使命。於是他建議美國、法國動用軍艦,聯合向廣州示威,迫使葉名琛出來會見。美國駐華公使麥蓮頗不以為然。他顧慮英國正忙於克裏米亞戰爭,遠東軍事力量薄弱,一旦示威無效,也不好收場。基於這樣的考慮,麥蓮便乘坐美國海軍最新式的火輪船賽司克哈拉號離開廣州北上。
麥蓮此次北上,主要是為了視察通商口岸,調查美國對華關係現狀,研究正在蓬勃發展並已經占據中國最富庶省份的太平軍的實際情況,以決定其對華策略,究竟是傾向於北京的清政府,還是援助南京的太平天國。麥蓮雖然並沒有與太平天國取得直接聯係,但是停舟南京,經過一番實地考察,以及從下級官吏的來文中,他發現太平天國不會借向西方列強的妥協來換取某些援助;更重要的是他認定當太平天國的天王兄弟及其臣下成為全中國的主人後,繼續承認並履行清政府與英、法、美三國已經簽訂條約的義務是極不可能的事。
心中有了底數,麥蓮在返回上海後,請求與兩江總督怡良會見,並要其代轉國書。6月20日,麥蓮在蘇鬆太兵備道吳健彰的陪同下赴昆山,次日與怡良會晤。怡良對麥蓮招待得很好,彬彬有禮,與葉名琛尋找托辭怠慢輕蔑的態度迥然不同。這因為太平天國革命如秋風掃落葉一樣,席卷而來,小刀會起義又占領了上海縣城,使他一籌莫展。更令他擔心的是洋人這時再雪上加霜,給添點兒亂。怡良早已得到朝廷的諭令,讓他竭力敦促麥蓮回廣州,有什麼事同葉名琛去交涉。可他也深知葉公的作風,以公事繁忙為借口,拒不會見外國使節、代表。他顧慮萬一因此而真惹惱美國來使,使這個不懂規矩的家夥到處亂闖,繼續北上直奔天津,豈不更糟。他們討論了許多具體問題,甚至十分露骨地表示以鎮壓民眾鬥爭為修約之餌。
自從小刀會高舉著太平天國的旗幟在1853年9月攻陷上海縣城,占領上海附近地區之後,清朝政府特別是地方當局就希望在上海的英、美侵略勢力協助鎮壓民眾鬥爭,但是外國侵略勢力總想先修約,再協助鎮壓民眾鬥爭,在沒有實現擴大侵華的目的之前便偽裝中立。因此,怡良毫不掩飾地提出:美國政府和英、法兩國政府,依照條約義務,應該與上海的清朝政府地方當局合作,以維持秩序與和平。同時,他還指責了美、英、法等國的中立政策。麥蓮見有機可乘,遂也坦白地告訴對方:這些中立的義務,是各國政府所應遵守的,但是可以用條約來修改。接著他進一步指出,僅是解決上海方麵的地方性問題而不進行一般的修改條約是沒有用的。然後他暗示這樣修約對清朝政府是有好處的,並說:“我們的來到,和我們的商業,對於平定叛亂,比任何其他方法,可以發生更直接的影響。”
關於修約問題,怡良抱定這樣一個方針,既不激惱對方另生枝節,又不遷就了事,滿足對方要求。所以他一邊好言相勸,一邊駁回麥蓮的修約要求。他認為原條約所載12年後稍有變通,特指海上各項,並不包括江河陸路,況且隻不過單就通商的五口而言。能修改的地方也限於稍有變通的那些無關宏旨的細節。怡良還非常婉轉地告訴麥蓮,他個人確實沒有權力過問修約之事,所以請麥蓮最好還是回到廣州與葉名琛交涉。麥蓮也領教過葉名琛不理不睬的態度,見怡良還肯會見,遂固執前說,一味懇求,甚至用幫助清政府平定內亂作為修約的誘餌。可是直到暮色降臨他也沒有得到怡良肯定的回答,於是便悻悻而去。
第二天,麥蓮又給怡良送去國書副本及照會一份,露骨地提出如果清政府允許派員談判修約,美國就襄助清政府削平民眾起義和鬥爭,否則的話,就要和太平天國拉關係。他是想以利誘加恫嚇來逼迫清政府答應修改條約。可是怡良沒有響應,隻派人將他送回上海,讓他到廣州與葉打交道。麥蓮見軟硬兼施之計,並沒有任何收效,遂無可奈何地於8月1日離開上海返回廣州。
就在麥蓮於上海與怡良交涉的時候,英國公使包令也乘坐著火輪,北上上海。但是,他沒有能夠與怡良接洽便南返了。
隨後英、法、美三國公使又齊集到廣州。英、美公使單獨北上,都未取得半點兒成效,可謂無功而返。他們的努力並沒有換來清政府的回心轉意,非但不能開始修約談判,而且還都被迫回到廣州與那個根本就不願接見他們的葉欽差交涉。三國公使隻好再次聯合照會葉名琛,要求一見。這一次葉名琛沒有完全拒絕,但是因為公事繁忙無法分身,隻派了知州張宗恪、知縣陳宜之代表自己前去商談。這兩位代表對自己肩負的使命也非常清楚,通過翻譯毫無保留地轉達了葉名琛的意見:由於天朝製度,君尊臣卑,臣下無權,隻能謹守成約,對於各國公使修改條約的要求實在無能為力。三國公使這時更加清楚在廣州繼續交涉,根本就達不到修約的目的。
8月28日,他們在香港會談商議,決定不再與葉名琛談判,一同奔赴白河,與清政府全權大臣交涉修約事宜。於是,9月28日-29日英國公使包令、法國公使布爾布隆、美國公使麥蓮聯檣而至上海。9月30日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就十分周到地款待了三國公使。本來,吉爾杭阿傾向於向列強妥協,甚至還曾聽信麥蓮的許諾,如果清政府派要員修改條約,美國情願隨同官兵,從上海起,一路剿辦太平天國起義軍,開通長江。“如上海等處有一賊未平,即不敢越次而進”,勸告鹹豐皇帝答應各國修約要求,派資深望重的大臣來與三國訂立章程。但是,由於自己不久前受到了皇帝的申斥,而與外國人勾結的蘇鬆太兵備道吳健彰也被拿問,使吉爾杭阿確實心有餘悸,不敢附和各國公使的請求,隻是一再勸三國公使折回廣州,不要繼續北上了。但是三國公使大肆恫嚇吉爾杭阿,請看10月3日他們之間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