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搖搖欲墜紫禁城!萬國旗升天安門(5)(1 / 3)

鹹豐在即位前期,所表現出來的幹濟果斷之才,史家多有褒之,故即位之初,天下??有小堯舜之稱。加上他的文采和書法繪畫特長,說有清一代,鹹豐也是一個有才華的皇帝,恐怕並不為過。

如果從人品方麵來考察,以封建道德的標準而論,哥哥奕訁寧則遠勝於弟弟奕訁斤。

前文所引述的校獵南苑和道光召對二皇子的故事,如果確有其事的話,當在奕訁寧14歲左右(因其15歲時道光已建儲,而其能帶領從人狩獵,道光衰病之年其年齡更不能太小)。十四五歲的皇子已有主見,不可能事事靠師傅指點而行事的,與其說各自的師傅在背後運籌帷幄,不如說兩個皇子天生的秉性和各自的處事方法截然不同,其中有師傅的教誨和影響罷了。1987年,奕訁斤的曾孫愛新覺羅?毓065先生和毓06先生曾講到他們家相傳的一條口碑故事:道光晚年,在奕訁寧和奕訁斤之間,究竟選定哪一個人為皇儲,確實費了一番心思。為了考察他倆的品行,一天道光帝拿出兩個盒子,一個木製的,一個金做的,讓兄弟二人挑選。奕訁寧讓弟弟奕訁斤先挑,奕訁斤則毫不謙讓地立刻把金盒子抓在手裏。從這件小事裏,道光帝感到,四子奕訁寧仁義憨厚,六子奕訁斤固然有些聰明,人品卻不如乃兄,於是便決意傳位於奕訁寧。毓065先生還講道,其父溥訁惠後來還見到過當時這個金盒子,聯想到奕訁寧即位後,對道光皇帝、生母孝全皇後以及養母康慈皇太妃的一片赤子之情,道光帝讚稱其“四子仁孝”,當是確實無疑,加之其生母孝全後是道光最寵愛的皇後(其死後十年,道光帝再未立後),道光帝決定傳位給奕訁寧,並在臨死前顫顫巍巍,親自把禦用冠服和朝珠為奕訁寧戴上,將江山社稷托付給他,其實勢所必然,根本不存在什麼取巧的問題。

鹹豐即位以後,非常偏愛和重用他的六弟奕訁斤,許多祭禮大典,都遣恭親王代行。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北伐軍師行間道,直指燕京,在大搏鬥的生死關頭,鹹豐帝更加倚任奕訁斤,鹹豐三年九月,就在授命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讚大臣的第二天,添派恭親王奕訁斤辦理京畿巡防事宜,並命他署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

領侍衛內大臣設於清初,是由皇帝親自統帥的上三旗中選其驍勇者為侍衛,以擔任“隨侍宿衛”的任務,例由勳戚大臣統領,名叫領侍衛內大臣,官階為正一品。同年十月,鹹豐先是恩準奕訁斤佩帶“非特賞不能用”的金桃皮鞘白虹刀,然後又命他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軍機處為清代“天下政務之總彙”,依照清製,親王不能任軍機大臣,“恐其恃寵而驕,同列仰其鼻息,漸開專擅之端,用意至為深遠”。所以,自雍正朝設立軍機處以來,親王入軍機處行走的,隻有嘉慶時成親王永王星曾一度入直,不久即因與定製不符而退出。此時,鹹豐竟打破“祖製”,命奕訁斤在軍機處行走,一方麵是形勢所迫,北伐的太平軍逼進北京,一方麵是希望兄弟二人棣華協力,重整大清江山,與奕訁斤同時進入軍機處的還有內閣學士左侍朗穆蔭、戶部右侍郎瑞068、工部左侍郎杜翰等一批銳意進取的少壯派官僚。

風華正茂的奕訁斤以親王身份,成為清王朝最高統治集團的主要成員,這一年,他僅僅20歲。第二年,他又先後被鹹豐授與宗人府右宗正、宗令,正黃旗滿洲都統,閱兵大臣;並因剿滅北伐軍有功,特賞皇帝閱兵時所係的黃絲編織帶,交宗人府從優議敘,真可謂皇恩浩蕩,少年得誌。

但驟膺大任的恭親王自覺先皇厚愛,才過其兄,又有生母康慈皇貴妃為後宮之崇,所以內心並沒有把已做了皇帝的哥哥放在眼裏。剿滅北伐太平軍後,恃才傲物的奕訁斤更把持盈保泰、孝悌為本的封建哲學棄之腦後,這在禦前承旨,舉止言談之中多有流露,結果引起鹹豐帝的不快,兄弟二人間的嫌隙越來越大,最終在奕訁斤生母的封呈和喪儀上爆發出來。

鹹豐對她的養母靜皇貴妃是十分孝敬的,即位之初便尊封她為康慈皇貴太妃,並經常到她的寢宮――壽康宮去問候她,與她同桌進膳,敬她像敬自己的親生母親一般。如鹹豐元年八月,鹹豐帝到延壽堂侍康慈皇太妃膳並做詩四首,命人在慈寧宮花園的鹹若館、寶相樓、吉雲樓和延壽堂等處禮佛,以祈禱太妃長壽,歲歲歡愉。其中一首雲:

大寶親承敢不欽,諄諄慈訓警臣心,

身蒙撫育十年矣,何幸今朝恩倍深。

可是,康慈皇貴太妃自恃自己撫養鹹豐有功,一心想得一個皇太後的封號。恭親王奕訁斤也想通過自己母親尊為當朝皇太後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然而,這正是乾綱獨斷的封建帝王最忌諱的事情。所以,鹹豐尊敬是尊敬,但遲遲沒有尊康慈皇太妃為皇太後,這一來是皇權不宜平添掣肘,二來祖製也從沒有這樣的先例。先帝死後,嗣皇帝尊封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後,這在鹹豐以前是屢見不鮮的。而先帝的其他妃嬪,包括撫養嗣皇帝的皇貴妃在內,卻從沒有被尊為皇太後的。

鹹豐帝與恭親王兄弟失和一事,時人王?運《祺祥故事》中記述較詳,其原委大略是這樣的:

鹹豐即位之日,冊靜皇貴妃為康慈皇貴太妃,而奕訁斤不滿,頻以宜尊號太後為言,但鹹豐默然不應。會太妃有疾,王日省視,帝亦省視。一日太妃寢未覺,鹹豐前去問安,宮女欲告,鹹豐搖手令勿驚,妃見床前影,以為是恭王,即問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盡與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誤,即呼額娘,太妃覺焉。回首一視,仍向內臥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又一日,上問安入,遇恭王自內而出。上問病如何?王跪泣言:“已篤,意待封號以瞑。”上但曰:“哦,哦。”奕訁斤至軍機,遂傳旨令冊禮。所司以禮請,鹹豐不肯卻奏,依而上尊號,遂慍王,令出軍機,入上書房,而減殺太後喪儀,皆稱遺詔減損之。自此遠王,同諸王矣。

由此記載可知,兄弟猜嫌不和,實起自康慈太妃偏愛親生子奕訁斤,臨死前欲得太後封號,奕訁斤跪泣代請,鹹豐倉促之間,不置可否,隻隨口回應“哦,哦”兩聲。而恭親王竟不待親允,借機假傳聖旨,命禮部具奏請禮,最終挾製鹹豐允準。

另外《清宮詞》注釋中,對鹹豐帝看望太妃所引起的誤會是這樣描述的:

康慈太妃病重,鹹豐親詣省視。太妃神智已昏,執鹹豐手涕泣而語之曰:“當年阿瑪實欲傳位於爾,不意為四阿哥得之,吾今日特以告爾。”蓋誤以侍立者為恭親王奕訁斤,不知是鹹豐也。

根據《清文宗實錄》來看,鹹豐帝尊康慈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後,是在鹹豐五年七月一日(1855年8月13日),並親至壽康宮行禮。第二天又到壽康宮問皇太後安,說明尊上皇太後封號時,康慈太妃已染病在身,奕訁斤借母病迫使鹹豐有此一舉,當屬史實。但皇太後聖躬不豫,是在七月七日,鹹豐上、下午接連探視;七月九日,鹹豐又到壽康宮問安,後疾大漸時,再到愛春華回侍;巳刻,康慈太後崩。據此可知,康慈皇太後封號並不是太妃病篤彌留之際所上,而鹹豐減殺太後喪儀又有他自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