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樓的北麵,是一座精美幽靜的大花園。花園的前部是怪石嶙峋的假山,古井、流杯亭、飛來峰、翠雲嶺等景疏落有致。後部又有一以太湖石築成的假山,山分三層,底層空道,正中豎有康熙禦筆“福”字碑;中層有兩隻碩大的荷花缸,夏末秋初,荷花盛開,荷葉浮珠,蔚為奇觀;頂層建有秀閣,閣前有一平台,是賞月觀景的好地方。假山前一池碧水,引自外河,水聲?然,遊魚可數。園子的東院用矮牆圍繞,花木蔥蘢,廊空室靜,十分淡雅。以假山作屏的“福廳”,三間抱廈向外突出,從朝至暮都能采到燦爛的陽光,其建築形式真是非同凡響。
這座名冠京都的王府,原是乾隆寵臣和?的住宅,和?失寵後,嘉慶帝把這座宅第賜給了他的弟弟僖親王永063.鹹豐繼位以後,感念手足之情,先封六弟奕訁斤為恭親王(其他諸弟均封為郡王),接著鹹豐二年,奕訁斤分府時又把京城這處最好的宅第賜給了他。奕訁斤得到這所豪華的宅第之後,又錦上添花,多有修飾,成為顯赫一時的恭王府。
在諸弟當中,鹹豐最看重的就是他的六弟奕訁斤,這不僅是出於先帝的遺詔,而且與撫育過他的康慈皇貴太妃有很大關係。鹹豐生母死後,他一直由奕訁斤的母親照顧,兄弟二人年齡相仿,朝夕相處,故如同親兄弟一般。但從小在一起長大,鹹豐也深知奕訁斤的秉性,才華出眾而謙遜不足,爭強好勝而不喜禮讓。所以,鹹豐即位後,先在其王爵上加了一個“恭”字,希望他不要自以為是,還要對我這個做皇帝的哥哥恭謹服從才好。得此寶宅之後,鹹豐惟恐他春風得意,不知讓人,又送詩一首,以示告誡:
名園朗潤近圓明,賜額心同弟與兄,
孝弟立身先務本,慰予厚望勖公平。
《論語》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鹹豐以古訓相勉,他多麼希望才華橫溢的六弟能夠像兒時那樣,與他共赴時艱,一同撐起這即將頹倒的大廈。
詩成之後,鹹豐收筆凝思,往日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現他的眼前……
他想起兒時,每日天尚未明便睡眼惺忪的爬起,金翠紗燈後,由內監導引和六弟一起到上書房讀書的情景。
他想起少年時代,每年春064之典,他同奕訁斤勒馬戎裝陪同皇父西苑狩獵的樂趣。
他想起道光二十八年清明時節,皇父帶著他倆在恭謁諸陵時的諄諄教誨……
而最讓他難忘的是他14歲那年秋天,他與奕訁斤同在書房,肄習武事,共製槍法28勢,刀法18勢,演藝給皇父。結果龍顏大悅,親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而一晃六年過去了,青燈有味,兒時不再。當時所講肄者,不過練藝習勞以博慈顏愉悅,而今想起,感慨萬端,不知今日六弟能否像兒時一樣,與朕交勸交儆,同心協力啊!
想到這,鹹豐意識到今雖君臣,情原一體,古訓言兄恭弟悌,做哥哥的還應該先走一步,多給弟弟點撫慰和信任。於是他傳旨內務府,準備陪皇貴太妃幸恭親王府第侍膳。
史載,道光帝晚年,在兩個愛子奕訁寧與奕訁斤之間究竟立誰為皇儲,頗費躊躇,兄弟二人甚至包括各自的生母和師傅之間,暗地裏產生了儲位之爭,而奕訁寧所以得位,實屬偶然,頗有巧取之嫌。如《國史舊聞》等書中載:
道光晚年最鍾愛奕訁斤,欲將大業付之,金盒緘名時幾次要寫恭王的名字,但以奕訁寧賢且居長,故逡巡未決。杜文正(即杜受田)時在上書房行走,適授奕訁寧讀書,微窺上意所在,欲擁戴奕訁寧以建非常之勳。一日,上命諸皇子校獵南苑,文正耳語之曰:阿哥至圍場中,但坐觀他人馳射,萬勿發一槍一矢,並當約束從人不得捕一生物。複命時上若問及,但對以時方春和,鳥獸字育,不忍傷生命以幹天和,且不欲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弟相爭也。奕訁寧至圍所,如所囑行之。是日恭王所得禽獸最多,方顧盼自喜,而奕訁寧則默坐一旁,從者亦均垂手侍立。上怪而問之,具以文正所教對,道光大喜曰:是真有君人之度也。立儲之意遂決。
另外,《清朝野史大觀》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道光季年,宣宗(按:道光帝廟號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時,將借以決定儲位,二皇子各請命於其師,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受田)則謂鹹豐帝曰:阿哥如條陳時政,知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鹹豐)如其言,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奕訁寧和奕訁斤兩人的儲位之爭,在背後有各自的師傅在運籌帷幄,彼此鬥智,而奕訁寧的成功似乎就是他接受了杜受田的教誨,一再以慈孝仁愛的方式表現自己,最終贏得了道光皇帝的抉擇。而對奕訁斤來說,實在是一種不幸。
有些人更進而斷言:就性格與才具而言,奕訁斤在哪一方麵都比奕訁寧強得多。奕訁斤在清末有“賢王”之稱,不但才具開展,而且思想明敏,勤於國事。而奕訁寧做了皇帝後,在內外交迫之中變得消極頹廢,沉湎酒色,最後終因酒色戕身,隻活了31歲就短命而死,把一片殘破的江山丟給了兒子載淳,徒然為野心勃勃的慈禧製造了竊柄弄權的機會。於是,曆史便形成了一種簡單的公式:由於道光誤立奕訁寧為皇太子,導致晚清走向積弱腐敗;又由於奕訁寧與奕訁斤兄弟不和,結果讒言以入,使慈禧一個淺薄無識的婦人獲得了獨攬大權的機會,最終斷送了大清王朝。
其實,曆史決不是這樣簡單。
道光一朝,清代康乾盛世的光環已消失殆盡,處於衰世之中的道光皇帝,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守成皇帝。他文武兼備,忠孝兩全,遠離聲色,力行節儉,堪稱封建帝王的楷模。他所處的曆史環境和他本人的處世哲學,也就決定了他的立儲觀,必然是以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為基準,即為維持大清王朝的長治久安,選擇一個敬天法祖,仁孝兩全的接班人。
在兄弟二人之間,毫無疑問,弟弟奕訁斤是個聰穎過人,才華出眾的王爺,而且這種才具和氣質從小便嶄露頭角,這正是令道光帝鍾愛不已,已致破例在遺囑中立為親王的主要原因。但哥哥奕訁寧的才華並不亞於其弟,清人林熙春在《國朝掌故輯要》一書中,曾對鹹豐有這樣的評價:
上誕膺天命,四方多事,旰食宵衣。每日披覽章奏,引對臣工,指示周詳。軍興以來,所授機宜,無不愜當。建元之初,詔免天下錢糧千有餘萬。歲一不稔,蠲租緩征,無不如疆吏之請。被“賊”之區,恩施尤渥。命儒臣繕寫朱子全書及貞觀政要,朝夕講求。幾餘灑翰,或述誌以示廷臣,或手詔以褒直諫,莫非夙夜輯熙所見端也。進退臣工,明而善斷。正位之初,即頒手詔正穆彰阿、耆英之罪,遍諭臣僚,改平素因循取巧之習。飭內外大臣保舉人才,不拘資格,一秉大公。是故兵不足而兼勇,漕不繼而改海運,餉不足而更製大錢。改口岸以整鹺綱,輸米石以實倉庾,裁河員之冗浮,減京餉之成數。凡此新章之改革,無不與時為推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