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搖搖欲墜紫禁城!萬國旗升天安門(4)(2 / 3)

孝全皇後也十分鍾愛她惟一的愛子,關懷備至,體貼入微。後來鹹豐回憶他兒時的生活,“自幼親承渥眷,朝夕常依膝下”。他9歲那年,一次偶患寒疾,孝全後每天到鍾粹宮看視他,一連幾天不愈,母親晝不思飯,夜不安枕,抱著年幼的鹹豐“聲與淚俱”。

孩提依依,母子情深。但天有不測風雲,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33歲的孝全皇後突然故去,她死時,鹹豐尚不滿10歲,暫由皇六子奕訁斤的生母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撫養。年輕貌美的母親為什麼突然離去了呢?幼小的鹹豐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今天,孝全皇後的死也仍然是個謎。

有一則史料記載說:道光皇帝最喜愛皇六子奕訁斤,欲立為皇太子,孝全後得此消息,便欲毒殺諸子。一天,她備好酒筵召諸皇子聚餐,把毒放在魚中,叮囑鹹豐勿食。結果鹹豐頗友愛,悄悄告誡諸弟不要食此魚,諸弟得不死。後來事情敗露,道光繼母孝和太後大怒,立命賜死。孝全後徘徊不忍自裁,太後命在宮門懸掛白幛,集宮人晝夜哭之,鹹豐母乃投繯死。

又有《清宮詞》記孝全後暴崩:

如意多因少小憐,蟻杯鴆毒兆當筵。

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

原注雲:“孝全皇後由皇貴妃攝六宮事,旋正中宮,數年暴崩,事多隱秘。其時孝和太後尚在,家法森嚴,宣宗亦不敢違命也,故特諡之曰‘全’。宣宗既痛孝全之逝,遂不立他妃嬪之子而立文宗(鹹豐),以其為孝全所出,且於諸子中年齡較長。”

這兩則史料均說明孝全皇後的驟死與道光繼母孝和太後有關。孝和太後所以逼死孝全後又都與鴆毒案有關。孝全後死於非命,史家並無疑義。但其死因究竟是什麼呢?真是因為奕訁寧和奕訁斤之間的儲位之爭而演出的幼年喪母的悲劇嗎?試分析之。

孝全皇後死時,奕訁寧年方9歲,奕訁斤時年7歲,還在混沌初萌的孩提時代。而當時道光帝58歲,龍體康健,尚未步入老年。清朝的建儲製度是立賢不立長,從情理上分析,此時四子奕訁寧、五子奕訁宗(比奕訁寧僅小六天,其他七、八、九子尚未出生)、六子奕訁斤,都還年幼,群童嫩稚一時難分高下,道光建儲的最佳時刻並沒有到來。他最終選定接班人的時候,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六月,時奕訁寧已16歲,奕訁斤14歲,奕訁宗於同年過繼給他三弟?親王綿愷為嗣。所以,在孝全皇後死前,不會因爭立皇子而鬧到圖窮匕首見的地步。又孝全死後,道光將奕訁寧交給奕訁斤生母靜皇貴妃撫養,史載:“貴妃舍其子而乳(撫育)文宗,故文宗與奕訁斤如親兄弟。”而從鹹豐對待靜皇貴妃,自始至終像待自己的生母一樣的愛戴她的史實來看,也不會有鬧到不可開交的儲位之爭。所以,孝全皇後因欲毒害諸皇子而獲咎的傳聞,是沒有什麼根據的。

又有的史家猜測,孝全後的暴崩是因其才貌襲人導致婆媳的不和,或有某些幹政的舉動,引起太後的斥責,結果羞懼之下服毒而亡。

時逢孝和太後的六旬萬壽,孝子道光帝命禮部恭稽祝典,格外隆重。大慶這一天,道光帝率王公大臣,詣壽康宮行慶賀禮,孝全後亦率六宮妃嬪,到太後前祝嘏。道光見太後身體健康,十分喜悅,便親製皇太後六旬壽頌十章。皇後向來冰雪聰明,才思敏捷,於是也恭和禦詩十章,獻上太後。道光帝雖然非常高興,但皇太後卻別寓深衷,當時不露聲色,事後與道光帝點破,略以“婦女以德為重,德厚乃能載福,若仗著一點才藝,恐非福相”。後來,這話傳到皇後耳中,心中不快,不免與太後有了三分芥蒂,言談舉止之中不免有所流露。孝和太後是個持家有法,禮教極嚴的婦人,見皇後有所不孝,如何能忍受,有時當麵訓斥,或責備道光不善教化。同時,後宮嬪監又在旁撥弄是非,搖唇鼓舌,無風尚是生浪,況又是婆媳不和呢!蹉跎數載,流言蜚語布滿宮閫內外,婆媳矛盾有增無減。道光十九年臘月,皇後偶患寒熱,皇太後親自臨視,詳問病情。第二年元旦,皇後病愈,起至太後前叩頭賀喜。過了兩天,孝和太後特派太監賜皇後一瓶旨酒。皇後謝恩酌飲,當夜崩逝。

這段傳說道出了孝全之死是由於婆媳不和,太後賜毒酒而亡。

另外,前引清宮詞中“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之句,兼用的是宋仁宗張妃怙寵及慶曆八年(1048)近侍作亂縱火,曹後率宮人救火擒賊的典故。史載:宋代皇帝趙楨的寵妃張氏,借寵幹政,曾為其伯父堯佐乞官。有的史家以此認為,孝全正位中宮後,恭儉柔嘉,頗得道光帝寵愛,也時常通過內監與聞外事。道光繼母孝和太後秉性嚴毅,不容後妃亂政以壞家法,因此深加責備,鹹豐母便因羞懼而服毒自服。

這又是一種死因,因違反祖製,太後責備羞愧而去。

年幼的鹹豐對母親的死,也許一無所知,但他對母親的愛,卻如山高似海深。鹹豐三年,他在曾與母親朝夕相處的鍾粹宮寫下了這樣的兩首詩句:

居此幼齡十七年,承恩禦宇恨終天,

回思已歲尤堪痛,一度思親涕淚漣。

昔是承恩予舊地,今為基福後之宮,

髻年景況依然在,惟敬惟勤慎始終。

鹹豐於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生於圓明園湛靜齋,後更名為基福堂,還宮後,一直隨母親居住鍾粹宮。所以他在另一首懷念母親的詩《圓明園基福堂述誌》中,又有“禦園鍾粹兩顏楣,生我劬勞念在茲”之句。“回思已歲尤堪痛”,即指他9歲那年冬天(己亥冬即道光十九年)曾生一場大病,母親對他的照料無微不至。殊料,母愛溫馨不長,第二年正月,孝全皇後便撒手西歸。

為了表達孝子之心,以寄懷念之情,鹹豐即位以後不僅命太監、喇嘛在每年孝全皇後的誕辰和忌日,於鍾粹宮前殿唪經,以超度亡靈,而且寫了很多感情至深的詩句,留傳至今。

在鹹豐帝的親屬中,人們議論最多的,除了慈禧皇太後之外,恐怕就要屬恭親王奕訁斤了。由於奕訁斤在晚清政壇上有“純臣之度”,“賢王之稱”,所以兄弟二人之間的瓜葛,添上康慈皇貴太妃,便形成一連串撲朔迷離的故事。

在北京什刹海的西岸,有一座舉世聞名的王府,綠色的琉璃瓦宮門,富麗堂皇,進入府門內迎麵是形製崇麗的銀安殿,庭院開闊,屋宇宏深。穿過二府門,正北是五間神殿,兩旁有東西配殿,院內東麵高聳著祭祖的神杆。神殿後麵,是氣勢雄偉的遺念殿(通稱後樓),高二層,東西寬160餘米,號稱九十九間半,以木假山做樓梯,為世間罕見之物。整個府邸分中、東、西三路,連同花園與正殿有房間3000餘間。東路建築是明代風格,廳前有一架長了200餘年的藤蘿,枝繁葉茂,如蓬如蓋;西路則正房為錫晉齋,院宇宏大,廊廡周接,氣勢非凡,其中有仿照紫禁城寧壽宮建造的楠木房屋,洞房曲戶,回環四合,極為精妙,院內兩株珍貴的西府海棠,至今已有3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