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3)(2 / 3)

當我們登上景山萬春亭,在和暖的陽光下向南望去,我們會看到金色的瓦頂鱗次櫛比,宮殿橫脊由密而疏,沿軸線延伸到茫茫郊原。此景此情,真是波瀾壯闊,激動人心;然後我們轉過身來,在剛勁的秋風中向北望去,我們看到綿長的軸線一波三折,如伸展的手臂向遠方推移,而軸線盡頭那高聳的鍾鼓樓更是把人的思想引向遙遠的原野,引向那茫茫的藍天白雲之中。

如此長達15華裏的全城中線,在全世界隻有在北京城才能看到。這座馳名世界的“星辰之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

金鑾寶座高四尺,屏風相襯顯威嚴

魯迅先生在《上海文藝之一瞥》中寫道:“至今為止的統治階級的革命,不過是爭奪一把舊椅子。去推的時候,好像這椅子很可恨;一奪到手,就又覺得是寶貝了……”這把“舊椅子”,就是“金鑾殿”內象征皇位的皇帝禦座,俗稱為“金鑾寶座”。

安放在太和殿裏的金鑾寶座,本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皇帝進入紫禁城後,繼承沿用了這把舊椅子。然後清朝滅亡,袁世凱複辟稱帝時,把這把椅子撂出殿外,而在原處安放了一個中西結合、不倫不類的沙發座靠大椅。袁還在大椅的靠背上,用白緞子做成一個“中華帝國”國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後來天長日久白緞開裂,裏麵露出的竟然是稻草。

金鑾寶座坐落在太和殿正中的須彌座式平台上。平台為楠木製作,外罩金漆,四周是宮殿基座形式,雕刻有精美的蓮花紋,並鑲嵌大量寶石。平台正麵有三道階梯,裹有地毯,供皇帝升降登陟;在左右各有一段階梯,是供執事及侍衛等上下使用。在台陛之間有香幾,幾上有三足香爐;台麵之上有香筒、仙鶴等。皇帝升殿時,香爐內焚檀香,香筒內焚藏香,把殿內烘托得煙霧繚繞,雲蒸霞蔚。金漆平台後部是金漆屏風,屏風從上到下布滿了金龍。屏風前麵正中,是雕龍的金漆大椅,就是通常所說的赫赫有名的“寶座”。

這把“寶座”有一個“圈椅”式的椅背,四根圓柱上承四條長龍,圍成弧形,正麵高而兩頭扶手漸低;椅子正麵兩根主柱各盤一龍,作回遊升騰之勢。椅的背板平雕陽紋雲龍,座麵與底座相連。底座是一個寬約五尺,深約二尺的“須彌座”,而沒有采用通常椅的四條腿形式,從而顯得端莊肅穆。“寶座”高四尺多,安放在高大的平台上,襯以高大的屏風,顯得無比崇高。而它那寬度大於高度的比例,又造成視覺上非常穩定的感覺,表現了皇權鞏固、江山永定的主題。

解放初期,故宮文物專家察看庫房,在一堆破舊家具中,找到這件已破爛不堪的寶座,恢複了它的原貌,並把它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

明末清初紫禁城,用盡世界紫檀木

在故宮太和殿正殿東西兩壁毗盧帽門口以南,兩邊各有一件紫檀木雕龍大櫃。它們高達3.70米,比一般的房間還要高大;麵寬2.18米,深0.80米,顯得非常沉穩壯觀。有意思的是這兩件龍櫃就像現代的組合櫃一樣,分為上、下兩截。櫃子不同部位分別雕有雲龍圖案,生動逼真,藝術處理十分成功。

太和殿裏的龍櫃並不是存放物品的,隻是作為一種擺設。據《春明夢錄》記載,明朝時太和殿像這樣的龍櫃共有八件。後來因為屢遭大火,又由於龍櫃極其沉重,在失火時不易抬出,所以都與大殿一起燒毀了。現在所存的兩件,當是清代乾隆年間遺物。

關於龍櫃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製作它的木料來源極為不易。在現在世界上所有的用材樹種中,紫檀木是最為名貴的品種之一。它主要產於南洋群島的熱帶地區,在我國廣東、廣西也有出產,但數量很少,紫檀木生長緩慢,一般要生長幾百年才能成材,且木質極為堅硬、沉重,難以運輸。

我國從漢代始,就已經開始開采和利用紫檀木。到了明代,紫檀木成為皇家專用極品,國內各地的紫檀木很快就被朝廷派往全國搜羅奇珍異寶的官員采伐一空。隨著明代航海技術的進步,大量的紫檀木被從南洋運到北京,耗費的人力、財力難以計數。

當時對紫檀木的開采一方麵供現場急用,另一方麵也儲存起來準備不時之需,所以開采量遠遠超過生長量,帶有相當程度的掠奪性質。截至明末清初,全世界所產紫檀木大部分都被彙集到了中國,分別儲存在北京和廣州。清代宮廷建設所用的檀木,主要是明代的存料。乾隆皇帝就尤其喜歡紫檀木,曾多次派員到廣州購買。據宮史記載在當時紫檀木為按斤論價,大約每斤費銀二錢一分,可見這種木料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