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3)(3 / 3)

西方人也非常喜歡這種赤紫色的木料,但他們很少看到過像龍櫃那麼大的紫檀木家具。在一般西方人的概念裏,甚至認為紫檀木沒有大料,隻有製作小巧器物的小材。據說在拿破侖墓前有一個五寸長的紫檀木的棺木模型,參觀者都驚羨不已。到了近、現代,西方人到北京來參觀、訪問的日益增多,當他們看到龐大的用紫檀木製作的大案、大櫃時,都瞠目結舌,驚歎不絕。

在故宮之中,除了太和殿以外,在乾清宮、養心殿裏也有大型紫檀木龍櫃、紫檀木屏風、寶座、案幾等。另外頤和軒、樂壽堂等宮殿的門框都用紫檀包鑲,而其殿內高大的隔扇門甚至純粹是用精選紫檀巨料製作而成!

儀仗隊裏大象行,紫禁大內象為患

在太和殿廣場禦道兩側,有兩排排列整齊的石墩,這就是儀仗墩。這些儀仗墩就像是服服帖帖的侍從,謙恭地站在自己各自的崗位上,點綴著皇宮朝廷的威嚴。

在皇宮裏,每當皇帝舉行大朝或其他重大典禮的時候,威武雄壯的天子儀仗隊,就從太和殿廊簷下開始一直排列到天安門外,顯得格外輝煌壯觀。能夠有幸親眼目睹皇家儀仗的人,一定會對那莊嚴壯麗的氣勢以及雄渾悠揚的樂曲產生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印象。

在天子的儀仗隊裏,最引人注目的是那11匹大象。這些大象都被纓絡、銅王當等裝扮起來,背上馱著寶瓶,象征著“太平有象”“吉祥和平”之意。

清代的宮用馴象大多來自老撾、越南、泰國、尼泊爾、緬甸等附屬小邦的貢象,在內務府鑾儀衛馴象所馴養。乾隆皇帝時,國力鼎盛,馴象所裏“象滿為患”,但各國的貢象仍絡繹不絕,進獻得格外殷勤。乾隆皇帝不便推卻,便傳令雲貴、兩廣督撫負責接收各國馴象並就地馴養,才緩解了京城“象災”。

馴象所的員役們飼養大象時必須十分精心,稍有差錯便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每年伏天,還按例要在宣武門外的水池中洗象三日,引得好奇的市民們紛紛去看熱鬧。今天宣武門外“象來街”的地名,就是因為是當年洗象的地方而得名的。

大象經過馴養,可以通識人性,聽從人的調遣。印度電影《象緣》講得就是大象捕獲毒蛇,解救主人孩子的故事。著名的《康熙南巡圖》中,也描繪了在皇帝南巡歸來時,有11隻大象在鬧市路口安詳地望著圍觀人群的情景。

當然,馴象有時也會出現反常,從而引起一陣小小的騷動。康熙時有一次朝會,當朝會大典正在熱鬧進行的時候,莊嚴肅穆的儀仗隊中的一隻大象卻突然離開象群,撒腿向東南跑去,令人既驚訝又好笑。

午門:頒朔、獻俘與斬首

古典戲劇裏有一句常用的台詞:“推出午門斬首”。這形象地再現了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但卻並不符合曆史事實。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城台正中有三個門洞,左右兩翼各一掖門。平常,文武百官出入左(東)門,宗室王公出入右(西)門;左、右掖門隻有在朝會時才打開,文東武西,魚貫而入。中門是專為皇帝設置的,中間鋪設著隆起地麵的青白石。南起永定門,北達鍾、鼓樓,縱貫北京城的中軸線,也是京城和全國乃至全球的中央子午線,就穿過午門中門。除了皇帝以外,皇後結婚時,乘坐的喜轎進宮時也從中門進入。但由於多數皇帝都是成年結婚以後才登基,所以能從中門進入皇宮的皇後並不多。另外科舉考試宣布考試結果以後,一甲的三名進士即狀元、榜眼、探花可以從中門出宮。

國家重要的典禮多在午門進行。比如古代非常注重的頒布來年曆書的“頒朔”大典,就是每年臘月初一在午門隆重舉行的。另外國家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歸來的時候,皇帝要親臨午門城樓,接受“獻俘禮”。由國家司法機關刑部會同文教禮儀機關禮部,將“匪酋”送赴午門下,皇帝說一聲“赦”,就算免了他的死罪,表示國家不僅在武力上,更重要的在道德上又取得一次勝利,所謂“德勝”,文明戰勝了野蠻。

那麼,把如此重要的國家典禮場所作為殺人刑場,是絕對不可能的。而且,中國遠自先秦時起,就對執行死刑有一定的時間限製。除非罪在立誅的犯人,一般死囚要到秋季才能集體處決。皇帝雖然操縱著生殺予奪的大權,但“斬首”畢竟是“人命關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