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既是身為天下之主的皇帝的私宅,那麼最佳視域的運用當然就是專為皇帝而設計的。中門、中橋隻有皇帝可以通過。我們可以想象,當身穿龍袍的皇帝祭祀天壇、太廟或南巡江南歸來,踏過陽光燦爛的金水橋,從端門進入午門,見到眼前的景象,一種莊嚴神聖、自高自大的感覺便會油然而生。
留在世界上的最後一座星辰之都
在文明發育比較早的民族之中,一般都有以人間社會比附天象的傳統,比如以國名或官職名命名星座等等。中國古代都城與天象更是結合成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瑰麗壯觀的景象――星辰之都。
人間都城極力模仿天上星象,把都城建造成天上人間、人間天上。這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在都城建設上的一種理想追求。
在紫禁城的南端,即“前廷後宮”的“前廷”部分,有“奉天(太和)、華蓋(中和)、謹身(保和)”三殿,象征天闕三垣。又因為“前廷”是朝會之所,為了取象天帝布政之所的太微垣,三大殿下各築一台,以象征太微垣旁“三台”星。
後寢部分,則嚴格按照紫微垣的布局設計。中央是乾清、坤寧、交泰三宮,左右是東、西六宮,共計15宮,正好是紫微垣15星之數。在正中的乾清宮,相當於紫微垣中的“天皇大帝”星,所以明代和清初皇帝都以這裏為寢宮。清代自雍正始雖然移居養心殿,但仍以乾清宮為正宮。皇帝生前主要在這裏起居,死後也要在這裏停靈,以表示“壽終正寢”。
清代皇帝嗣立太子的傳位密詔就放置在乾清宮殿內正中的“正大光明”匾的背後,到皇帝死時才可以拿出,這就更加增添了這座“正宮”的神聖地位。
乾清宮丹陛前左右兩側,是供奉社稷、江山神位的“小金殿”,象征著皇權對天下的統治。丹陛至乾清門之間,是兩側聳立著盤龍望柱的長長的通道,實際上就是古代的“閣道”。秦代宮殿一般都是“高台建築”,當時為了高台之間交通方便,並免去上下登陟之煩,建造了架空的道路,就像現在的天橋一樣,稱為“閣道”。後來天文上把紫微宮至河神星之間的六顆星宿命名為“閣道”。乾清宮前的通道,正是天上閣道在地上的反映。
“星辰之都”不僅反映在宮城與星象的對應上,更重要的反映在都城規劃中對古代天文科學成就的卓有成效的運用上。
元大都的規劃者劉秉忠、郭守敬,都是中國古代有名的天文學家。他們在選定了大都城的基本方位後,首先以正門“麗正門”與門外第三橋南一樹為基礎坐標,劃出大都城的中央子午線,然後以這條中央子午線為基準,劃出分別與之平行和垂直的經緯網狀的街衢道路,形成眾多的“坊”,坊內又劃分出一定數量的胡同,從而確立了全城的平麵布局。這個平麵布局一直到現在還是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在中央子午線的前半部分,布置了大內宮殿,使宮殿建築的中軸線與京城中央子午線重合。大內正門崇天門、正殿大明殿、正寢廷春閣、後門厚載門,都坐落在中央子午線上。在大明殿內,陳設著當時最先進的計時器,郭守敬設計製造的“七寶燈漏”。這中央子午線上的七寶燈漏所報的時間,就是標準的“大都時間”,相當於今天我們所聽到的“北京時間”。原來設在城門上的鼓樓,這時也被移到中央子午線的中點,處於全城的中心地位,使之準確以發揮“以齊七政”的作用。在麗正門東,有南城牆與中央子午線相垂直,它就是一條標準緯線。
這種在元大都規劃中形成並成熟的由中央子午線確定的都市規劃體係,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和天文學都已發展到非常完善的程度,並且也使北京城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城市規劃實例之一。
在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裏邊,這位著名的旅行家寫道:“城是如此之美麗,布置得如此巧妙,我竟無法用語言來描寫它了!”
今天故宮內斷虹橋至舊鼓樓大街之間的直線就是當時的中央子午線。而現在北京城北亞運村的“北辰路”,就是元大都中央子午線在城外的延伸。
紫禁城這座星辰之都,既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天才和智慧,也反映了古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隻有具有遼闊的國土,並經曆了漫長的大一統帝國的中國,才能產生如此雄壯的宮殿,留下這座世界上惟一一座星辰之都。
今天從北京城航拍圖片上可以看到,一條以禦道為中心的南北幹線貫穿著北京全城。它南起永定門,穿過正陽門箭樓、正陽門正樓、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原來此處為“大清門”)、外金水橋、天安門、端門、午門、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天一門、銀安殿、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景山正門、景山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橋,一直到達鼓樓、鍾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