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什麼,沒有就有什麼”
當一個步行的人成為駕駛機動車的人,他會直接發生怎樣的改變呢?對工具的控製感,掌握機動車後對自己勝任新技能和新知識的愉悅感;如果是初次用車、使用新車、開車進入從未見過的曠野、一起與朋友從事很少進行的集體車遊,機動生活會帶給人提升生活感受的刺激感;移動效率本身的改變會導致人們對於時間、空間觀念的重新調整。過去要花三個小時走的路程現在用半小時完成了,或者遠在幾百公裏外的目標自己很快就可以駕車到達,我們很容易覺得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的主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許多的社交場合,車輛使你可以與別人產生某種地位彌平感或者優越感,你因為有車就可以變得更加放鬆,而不需要為自己無車而感到尷尬,私人車輛會越來越成為一種“有沒什麼,沒有就有什麼”的社會地位符號。
我國第一個揭示機動車輛和人民生活相關性的指數“福田指數”於7月中旬在北京發布,數值為58.33,顯示中國居民生活機動性處於高速增長的初期,機動車對生活質量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間。該指數由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零點研究谘詢集團和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共同發起。零點公司在2005年於5-6月完成了對3914名普通居民的問卷調查,最終形成《2005福田指數——中國居民生活機動性指數報告》。
當一個步行的人成為駕駛機動車的人,他會直接發生怎樣的改變呢?福田指數給我們了一個具體的答案。
“福田指數”是一個反映中國人機動生活質量的指數,它表明了中國居民在進行社會經濟活動時多大程度上可以借助於機動車輛,用量化的方式展示了機動車輛影響人民生活的程度與方式。
該報告揭示了中國居民在機動生活方麵存在如下特點:
人們借助機動交通工具出行的頻率還比較低,超過半數的居民一年最遠出行不超過100公裏;城鄉居民機動生活水平很不均衡,城鄉差異巨大、中西部差異巨大;平均而言,人們借助機動工具出行最遠半徑每增加100公裏,月收入相應會增加約450元;摩托車對中國居民生活的影響遠遠大於私家小轎車。
福田機動指數包含了四個一級指標、八個二級指標和二十一個三級指標。四個一級指標包括:機動工具和相關設施的擁有程度、機動工具的使用程度、機動工具對生活的提升程度和機動性的預期。該指標體係及其相應的權重體係是通過由宏觀經濟學家、城市發展專家、社會學家、交通工具專家和市場營銷專家組成的專家係統,借助於嚴格的德爾菲專家調查法獲得的。這些數據來自於零點調查使用隨機抽樣方法對3914名成年居民的隨機訪問,這些居民來自全國有代表性的七個大城市、七個中小城市和七個農村地區。在這個以百分製為刻度的指數上,2005年的福田機動指數為58.33.這個結果顯示,該指數還有比較大的上行空間。零點及福田高層均強調這將是一項連續性的年度研究,未來進行曆史性數據比較的時候,其價值會更加凸顯出來。
德爾菲法是在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一種研究預測方法,德爾菲這一名稱起源於古希臘有關太陽神阿波羅的神話。傳說中阿波羅具有預見未來的能力。因此,這種預測方法被命名為德爾菲法。1946年,蘭德公司首次用這種方法用來進行預測,後來該方法被迅速廣泛采用。德爾菲依據係統的程序,采用匿名發表意見的方式,即專家之間不得互相討論,不發生橫向聯係,隻能與調查人員發生關係,通過多輪次調查專家對問卷所提問題的看法,經過反複征詢、歸納、修改,最後彙總成專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為預測的結果。這種方法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較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