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負擔係數(1 / 1)

我們怎樣麵對四億老年人?

1980年世界平均負擔係數是71.2,1999年是60.0.我國1980年的負擔係數是67.4,1990年是57.6,1999年是47.9,呈現出一種下降的趨勢,但是這種下降是計劃生育的必然結果,因為低於14歲的兒童人口增長受到了極大的限製。然而,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多,這種趨勢馬上會發生逆轉。

負擔係數也稱撫養係數,撫養比。是指人口總體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用百分比表示。它表明,從整個社會來看,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多少非勞動年齡人口,計算公式為:

總負擔係數=(零至14歲人口數+65歲以上人口數)/15歲至65歲人口數*100%

負擔係數可分為總負擔係數、少兒負擔係數和老年負擔係數,少兒負擔係數和老年負擔係數的計算公式為:

少兒負擔係數=零到14歲人口數/15歲至65歲人口數*100%

老年負擔係數=65歲以上人口數/15歲至65歲人口數*100%

雖然,14周歲及以下和65周歲及以上的人也可能有人參加勞動,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中也可能有人實際未參加勞動。但是這個數量不僅很小,而且統計起來也極其困難,所以在此忽略不計,隻根據年齡劃分來進行計算,這樣雖然並不一定反映實際撫養與被撫養的比例,但是這樣計算的計算成本比較低。為了區別經濟負擔係數,它又被稱為年齡負擔係數。用負擔係數一詞一般均指年齡負擔係數。

總負擔係數為少兒負擔係數與老年負擔係數二者之和。少兒負擔係數和老年負擔係數所反映的負擔性質不同。一般來說,少年兒童尚未成為勞動適齡人口,社會和家庭為他們的成長必須付出一定的費用。如他們中途夭折,社會對他們的付出就無法收回。負擔老年則不同,除個別人外,他們都已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他們享用的部分實際上是他們過去勞動的扣除。因此,如分別計算少兒負擔係數和老年負擔係數,可以反映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某些影響。

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現在的老齡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1.3億,我們已經逐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銀發中國》指出:“中國的老齡化浪潮令人瞠目。到2040年,中國老年人總數將達到三億九千七百萬人,超過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英國目前人口的總和。中國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中國是否能夠成為繁榮和穩定的發達國家。”《銀發中國》對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轉變及其影響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人口的老齡化問題將很快成為中國領導人麵臨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中國就業年齡人口數量將在2015年達到頂峰,隨後逐漸下降。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勞動力人口總數將減少18%-35%。三十五年前,中國兒童人口與老年人的比例是6:1,而往後的三十五年,這個比例將顛倒過來,老年人口將是兒童人口的兩倍。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轉型。到二十一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將成為比美國更年老的國家。

現代化發展對養老體係構成巨大壓力,過往的改革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過去,中國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為職工提供豐厚的養老和醫療保障。“但是,由於國有企業減員,許多職工投奔私營企業。而在那裏,他們沒有任何養老金或醫療保障。大多數中國人仍然依靠子女贍養晚年。可是,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城市化引發的大家庭的解體,這種非正規的養老網絡也正在逐漸瓦解。”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國務院將私營企業納入養老金覆蓋範圍。同時,國務院還展開由舊的現收現付製體係向新的雙層體係過渡的工作。在現收現付製體係下,國家用當前就業人口繳納的養老保險金支付給退休者。而新的雙層體係由縮減的現收現付福利和個人養老保險賬戶共同構成。但是,《銀發中國》指出,這項改革正麵臨嚴重的問題。“私營企業抵製加入養老金體係,因為他們繳納的錢大多都用來支付國企的養老金債務。而個人賬戶則根本就沒有錢。中國省市級社會保障部門定期拿這些款項去彌補現收現付製養老體係的赤字。”

每一個人都會有年老的那一天,但是麵對未來,我們一對夫妻要養四個老人,全社會有接近四億的老年人口,我們將怎樣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