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人們對這個指數的計算過程和反映的現實缺乏了解所導致的。
首先,人們的感覺和指數的變化所依據的對比基期不盡相同。現行公布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因選擇基期的不同,分為環比物價指數(以上一期為基期)、年距環比物價指數(以上年同期為基期)和定期物價指數(以某一固定時期為基期)幾種。而人們常常用目前的價格和印象中某個時期的價格作為比較的基礎,具有隨意性,所以人們感覺到實際情況和價格指數不同步。
其次,人們習慣用自己熟悉的某類消費品或者經常消費的某些商品的價格漲跌幅度去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進行比較。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是由300多個單項指數經過層層加權計算出來的。比如農產品價格上調,這個時候對於一個生活在城市的中產階級而言,他對農產品價格變動的感覺就不是很敏感,甚至沒有反應;而生活在農村的廣大農民對這種價格變動的反應可能就比較敏感;而以農產品為生產原料的一些企業,對這種價格的變化反應就極其敏感。這樣,不同的人都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和一個相同的指數去比較,比較的結果當然不會相同。
前兩年,一個生活在大連的外國朋友和我聊天,說看到大連的很多超市都存在排隊購物的現象,感覺到大連的零售市場異常活躍,但是國家公布的零售商品價格指數卻徘徊走低,因此感到很不理解。這種想法很有代表性。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商品交易活動是異常活躍的,而價格指數卻是一路走低的呢?
首先,我們的觀察存在著以偏蓋全的現象。我們看到的是某一個區域,是某一個特定的場景的情況。比如我的這個外國朋友,他生活在大連,看到的是局限於大連的情況,而大連以外的城市呢?還有廣大農村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他經常去超市購物,看到的是超市的情況,那麼其他商場的情況又是如何的呢……而國家或各個地區公布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卻反映了零售商品價格變化的總體變化趨勢。所以感覺和指數之間必然存在差異。
其次,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異常迅速,市場由供不應求發展到現在的供過於求,而且這種局麵還將一直持續下去,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轉,東西多了自然價格就上不去了。還有,科技進步、技術創新降低了產品成本。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上市的周期縮短,整體價格水平迅速下降。如近幾年居民消費熱點的移動電話、家用電腦、轎車等價格下降幅度更是驚人。而且因為人們的腰包也日益鼓脹起來,人們的消費結構開始變化,由過去的溫飽性向小康型過度,人們的消費觀念已經開始根本性的轉變,外出旅遊、健身娛樂、汽車、電腦等等成為居民消費的新熱點,而這些商品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它們對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都起到了較大的下拉影響。
再次,中國加入WTO後,很多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迎接多方麵挑的戰,它們都導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