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社交中不要走的“獨木橋”(1 / 3)

社交中,既有“陽關大道”,也有許許多多的“獨木橋”,有的人在社交中表現差勁:胡言亂語、自以為是、沒有分寸……這都是在把自己往“獨木橋”上推,這樣做必然導致摩擦矛盾,即使本領再高強,也難免落得個眾叛親離。所以千萬不要走上這根步步艱難、處處碰壁的“獨木橋”。

1.不做沒信用的人

“社交魔方”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屍走肉。

——赫伯特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既需要十分誠實,更需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如果隻會說大話,開空頭支票,卻不履行自己的承諾,這樣的人一定會受到人們的唾棄和鄙視。

上司許下諾言後不能兌現將不利於在下屬麵前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從而導致上下級之間交往的失敗。某機關的田處長是出了名的支票機,隻會許諾,不會兌現。前不久,單位新分來一個小夥子,計算機專業畢業的,田處長一大早就把他叫到了辦公室,笑眯眯地說:“小陳啊!我看了你的履曆,不錯不錯,以後啊咱們單位的計算機就交給你負責了,出了什麼故障你就給看看,需要升級什麼的你就看著辦!有前途啊,我最喜歡有專長的人才了!”小夥子一陣激動:“田處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幹!”幾天之內,小夥子天天加班,把單位的幾台電腦大整修了一遍,田處長高興地說:“小陳啊,我不會委屈人才,忙過了這一段,我就一定要提拔你!”小夥子樂得天天“溜”著處長,甚至還跑到處長家裏教處長兒子學電腦,單位裏的同事看到小夥子這麼賣力,卻隻是暗暗搖頭。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田處長的“提拔”還是沒消息,實在忍不住了,小夥子跑去問田處長,他支吾以對:“這個嘛,我還得再研究一下!”小夥子心裏真是又急又氣。同事老張拍著小夥子肩膀說:“認了吧!田處長的話不能信,四年前他就說提拔我當科長,我現在還不是小科員!”

不久後,處裏的工作出現了個大紕漏,田處長急得跳腳,可還是沒有人願意幫他,最後他被降職外調了,大家樂的直鼓掌:“支票機總算走了!”

做領導的有一種失敗,是最不受人同情的,那就是把大家當阿鬥,隨意哄騙。用得著大家時,又是許願又是承諾,好話堆滿一籮筐,說得大家紛紛為此效命;而當用不著時,極盡委蛇之能事,記性也不好了,以前說過的全忘了。這樣的領導失去了群眾基礎,失去了人心,一旦遇到什麼工作失誤或是錯誤,立刻就會牆倒眾人推,無可挽回地一敗塗地。因此當領導的一定要一諾千金,這樣在與下屬打交道時才會成功。

中華民族有一個古老的傳統,那就是對信用與名譽的注重。曾有個“抱柱守信”的故事,講道:古時候有個年輕人,和人相約在橋下。他等了許久,約會的人不見。一會兒,河水上漲,漫過橋來,他為了守信,死死地抱住橋柱,一個心眼地等待著友人的到來。河水越漲越高,竟把他淹死了。這位年輕人抱柱而死的行為盡管有點迂腐,然而,那種“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卻是永遠值得人們敬佩的。

在中國曆史上,這一類“待人以信”的故事,不勝枚舉。楚人稱道季布:“得黃金萬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孔子也把“朋友信之”列為他生平的誌向之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更是他老人家的名言。很顯然,重視信用與名譽,已經成為我們祖先做人的根本守則。

有些人口頭上對任何事都“沒問題”、“一句話,包在我身上”,一口承諾;可是,嘴上承諾,腦中遺忘,或腦中雖未遺忘,但不盡力,辦到了就吹噓,辦不到就噤若寒蟬。這種把承諾視作兒戲,是對朋友的不負責行為,要不得,遲早得為人所拋棄。

輕易對別人許諾,說明你根本就沒考慮所辦一件事情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這樣,困難一來,你就隻會幹瞪眼。從而給人留下了“不守信用”的印象。許諾越多,問題越多。所以,“輕諾”是必然“寡信”的。

有許多諾言是否能兌現得了,不隻是決定於主觀的努力,還有一個客觀條件的因素。有些照正常的情況是可以辦到的事,後來因為客觀條件起了變化,一時辦不到,這是常有的事。因此,我們在工作中,不要輕率許諾,許諾時不要斬釘截鐵地拍胸脯,應留一定的餘地。當然,這種留有餘地是為了不使對方從希望的高峰墜入失望的深穀,而不是給自己不做努力埋契機。自己必須竭盡全力。如果你沒有把握,就不要向人許諾。迫不得已時,就要實事求是,有幾分把握說幾分,這樣時間長了,人家才會信任你,把你當成靠得住的人。

2.鋒芒別太露

“社交魔方”

想到禍福無常,就不應因一時走運而得意忘形。

——伊索

一個人若是無鋒芒,那就是提不起來,所以有鋒芒是好事;但如果鋒芒太露,那就會刺傷別人,這樣的人自然也就沒什麼好人緣,沒人緣可不是小問題,它會直接影響到你社交的成敗。所以,與人交往時既不要全無鋒芒,也不要鋒芒畢露,最好是在二者中間找一個平衡點。

凡事都有兩重性,即好的一麵和不好的一麵。同一件事,若從好的方麵去理解,便是一件好事;但若從不好的一麵去理解,便是一件壞事。人緣的作用正在於此,它有時可以使壞的變好,也可以使好的變壞。假如你人緣好,那麼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津津樂道,即使你做錯了事,冒犯了別人,別人也會善意理解你的過錯。生活在如此寬鬆和諧的環境裏,你心理沒有負擔,處處可以盡情盡興。但如果你人緣不好,那麼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雞蛋裏挑骨頭,更不要說做錯事、冒犯別人了,即使你處處謹慎小心,事事正確,別人也會不以為然,不拿正眼看你。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環境裏,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多餘的人,不要談什麼歡樂和幸福了。好人緣的人腳下的路有千萬條,反之,便隻剩下一座獨木橋了。而要想有個好人緣,就不要鋒芒畢露、咄咄逼人。

很多時候,我們麵對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沒必要針鋒相對。退一步別人過去了,自己也可以順利通過。寬鬆和諧的人際關係,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許多麻煩。假如你胸懷鴻鵠之誌,可以一心一意去積蓄力量;假如你隻想做普通人,鋒芒畢露,處處表現自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可以活得從從容容,逍遙自在。可進可退,兩頭是路,何樂而不為?

有人可能覺得這樣做過於世故,過於圓滑了吧?其實不然,這裏所說的收斂實際上是保護個性健康發展,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一條捷徑。

有多少人由於年輕氣盛,愛出風頭而處處碰壁,為了適應社會,不得不磨平棱角,令銳氣殆盡,最終還是一事無成。有句話不是說“好刀出在刃上”嗎?一個人的鋒芒也應該在關鍵時候、必要的時候展露給眾人,那時人們自然會承認你確實是一把鋒利的寶刀。而不是時不時地拿出來揮舞一番,直殺得別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長期的磨礪,隻圖一時之快,不懂保養,隻會令其鈍化。

大文豪蕭伯納贏得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據說他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展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給他說一句話,便會有體無完膚之感。後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人之默,非常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造就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平時鋒芒畢露會使我們眾叛親離,走進死胡同,而適當地收斂鋒芒,將才華用到有用的大事上,積蓄力量,必然會做出一番事業來。

與“鋒芒畢露”相對,我們提倡“沉默是金”的處世哲學。林亮被分配到某水產公司後,對單位裏工作懶散、不思進取的情況實在看不慣。兩個月後,他給大領導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萬言信,直抒胸臆,從上到下批了個遍,對他這一做法,同事認為“有病”,領導目瞪口呆,結果不到一個月,林亮就被調走了。

一些年輕人到了新單位後,就不分場合地大發議論,無節製地說三道四,大有“初生之犢不怕虎”的精神,但是這種鋒芒畢露很可能會使比較主觀的領導和同事覺得你傲慢、偏激而產生對你的不良印象。再說信口開河的淺薄和浮躁也是在損害你的形象。你不如保持適當的沉默,這是謙虛友好的表示,也是一種自信和力量的體現,將你的鋒芒在工作中顯露,以出色的工作成績和謙遜的作風贏得聲譽。與人交往應當含而不露,即便你真比人聰明,也不必張揚著讓“地球人都知道”,收斂鋒芒、韜光養晦,你才能適應複雜的人際環境,才能有個好人緣。

3.不要隨便指責別人

“社交魔方”

不能用溫和語言征服的人,用嚴肅的語言更不能征服。

——契訶夫

與人交往中,我們常常易犯隨便指責別人的錯誤。“唉呀,你做的不對!”“怎麼連這點小事也辦不好!”像這樣的指責,在生活中隨處都可以聽到,然而隨便指責別人並非是什麼好事,它會給你的人際交往帶來嚴重阻礙。

有一位先生,喜歡跟別人爭辯,借以賣弄自己的學識而已,如果你不跟他爭辯,他倒也不會來麻煩你、傷害你。

這位先生,自己是一個很好的人,忠實、不說謊、不偽裝,也從來不投機取巧,不做一點虧心事,更不占別人便宜。

像這樣一個好人,怎麼會不受別人歡迎呢?

原來他過分看重了自己,以為自己是個十全十美的人,以為人人都應該以他為模範、為導師。因此,他就喜歡隨時隨地地去教訓別人、指導別人。看見別人有一點點缺點,就加以批評、指責,像大人管小孩、老師對學生一樣,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神聖不可侵犯的神態。甚至常常有意地誇大別人的缺點,把別人的一時疏忽或無心的過失,說成是存心不良或者行為不端。

同時他又不能容忍別人對他有什麼不恭敬、不忠實之處。如果他吃了別人一點虧或受了別人一點點欺騙,那他就把對方當作罪大惡極、無恥之極的人,加以攻擊、嘲笑、諷刺或漫罵不已。

隻要想一下就可以知道這種人是多麼地令人可怕,到處都會激起別人的憎惡與反感。

一個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不做一點錯事,這自然是千該萬該,十分正確的事。但不要因此就把自己看得太高,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以為別人都是笨蛋,隻有自己才是聖人。對別人的過失與錯誤,首先要分析他們犯錯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惡劣環境的影響,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認識不清,也可能隻是一時疏忽,有時還可能因為求好反而犯了錯誤,主觀上求好,而客觀上犯了錯誤。除了一些真正與人為敵的社會敗類,應該群起而攻之外,大多數人所犯的錯誤都是可以原諒,也都是可以改正的。我們應該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對別人的錯誤,在不傷別人自尊心的原則下,誠懇而婉轉地加以解釋與勸導,安慰他們的苦惱,鼓勵他們改正,這樣做,對於改善你的人際關係更有效。

1863年,蓋茨堡戰役開始了,7月4日晚上,李將軍開始向南方潰退。李將軍帶著敗兵逃到波多馬克河邊,麵對前方高漲的河水與後方追擊的政府軍,李將軍進退維穀,他們此刻已成甕中之鱉。此役隻要徹底擊潰李將軍的殘餘軍隊,內戰很快就可以結束。對此天賜良機,林肯信心十足地用電報命令維得將軍:“立刻出擊,不用通知召開緊急軍事會議。”隨即又另派特使督促維得馬上行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