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與上級的關係念好“敬”字經(2 / 3)

④坐在上司的身邊

常見到有這種情景,在事先沒有安排座次的座談或某些較隨意的場合,許多下屬都爭著坐在離上司較遠的地方。有時上司主動招呼下屬向他靠攏,但下屬卻惴惴不敢從命。

也許有的下屬怕坐在上司旁邊,被人在背後說拍領導馬屁,結果好像領導身邊就成了禁區。其實,如果心地坦然,敢於坐在自己的上司身邊,恰是一種自信自強的表現。你想,坐在上司身邊,就意味著要隨時應答上司的談話。上司會從你的舉止談吐中感覺你的素質與風度,還會從你對事物的分析中看出你認識問題的水平,甚至能從你那不卑不亢、有禮有節中感受你的人格魅力。一個對自己的素質修養和業務能力充滿自信的人,是不怕同領導坐在一起的。相反,有了與領導麵對麵溝通與交流的機會,會促使領導慧眼識才,更進一步地了解自己。同時,你也可以在同領導的交談與探討中,更深入地了解領導,學習許多新的東西。正如同有的秘書常在領導身邊,對領導的認識水平與辦事經驗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從而“勝讀十年書”,獲益匪淺。

總而言之,你應該常常跟在領導左右,如果你總是怕人說三道四,而甘當“後排議員”,那你就永遠也無法引起領導的注意,所以你要學著會做人。

4.向上司承認你的不足

“社交魔方”

有一個明智的說法:“真正的聰明就是不要不懂裝懂。”

——蒙森

“我不知道”,“我錯了”,這兩句話是為人下屬者最不敢、也不願講的話,他們生怕講出來後會被領導小看或責罵,其實不然,說出來,隻會讓領導覺得你更真誠、更值得信任。

在這個世界上,天才很少,全才更是沒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也有自己的弱項。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某些事情不知道或不甚清楚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說出來,會讓人覺得你更誠實,而不是更無能。

當領導跟你討論或交代某件事情,而你恰恰沒想過這事或還沒考慮成熟,切不可不懂裝懂地胡侃或胡亂地應承下來,因為你的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它會讓領導覺得你是胡說八道,甚至對你說過的、知道得很清楚的東西都產生了懷疑。胡亂應承下來更是後患無窮。你沒有明白其中的意圖或對其真實情況都不熟悉甚至不知道,這事你怎麼做?

這時候,說一句“我不知道”,“我還不太清楚”都會顯得你嚴謹踏實、謙虛謹慎。這句“不知道”會讓你了解更多的信息,或者得出與你的想法的比較,以利你選擇更有效的方法。

一代名臣劉伯溫就曾犯過一次不知而妄言的錯誤。一年,天大旱。太祖朱元璋找曾經為他卜過卦的劉伯溫詢問該怎麼辦,劉伯溫對此事並無把握,但還是匆忙奏上一本:“士卒亡故者,其妻悉數別營,總共有數萬人,陰氣鬱結。工匠死,屍骨暴露,吳將吏降者皆編軍戶,足幹和氣。”太祖看完奏表,馬上著手革除這些弊端。但過了數日,旱情依舊,天公依舊沒有下雨。太祖就非常生氣,認為劉伯溫欺騙了他,甚至對他的占卜現象的能力也產生了懷疑,盡管以前曾屢有靈驗。

劉伯溫一時逞強,畏言“不知道”,就招來了朱元璋的另眼相待,可說是在朱元璋那裏為自己的形象抹了一把黑。

“我錯了”,這句話說出口更需要勇氣。

“如果你想不犯錯誤,除非你什麼都不做。”但人生在世,總有那麼多事情要做,也就總有那麼多次犯錯誤的可能。不論什麼樣的笨蛋都會為自己辯護,而且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但紙怎能包住火,並且掩蓋了一時,能掩蓋了一世嗎?知錯認錯這才是你的最佳選擇。

明明是你錯了,你還要去掩蓋,這會讓領導覺得你不肯承認錯誤,不能正視現實。而且,為了掩蓋你的錯誤,你還可能會犯另一個錯誤以起到掩蓋的目的,你就會越陷越深。隻有承認錯誤,及時糾正,才會把過去的錯誤丟掉,重新做起,這樣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做錯了事情,勇敢地承認往往還會給你帶來心理上的輕鬆,認錯能有效地消除內疚心理的防禦的心情,讓你丟掉思想包袱,這不也是一件好事嗎?

工作中出了差錯,明知無論如何都要受到批評,搶在領導批評之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會更好,因為這樣一來,十拿九穩地會獲得領導的同情和寬容,而你所犯的錯也會最大限度地縮小。何況,自己認錯不是比忍受批評感覺更好一些嗎?

沃勒是一位美術設計師,他為約翰遜總統設計一份宣傳品後,突然收到了總統的電話,說設計有點問題。沃勒急忙趕到,看完宣傳品後果然發現了一處錯誤。於是沃勒說:“總統先生,您說得對,我錯了,我沒有任何理由為自己辯護,我應該做得更好,我很抱歉。”

總統卻開始莫名其妙地為他辯護起來:“你是對的,不過,你確實犯了一個錯誤,隻是……”沃勒打斷了他的話,說:“任何錯誤,都可能造成很大的損失,而且任何錯誤都會令人不快。”總統想插話,但沃勒繼續講道:“您給我這個機會,您應該是滿意的,因此,我把它重做一遍。”

“不!不!”總統立即表示反對。“這僅僅是一個細節問題,並且也沒有造成損失,你隻需做局部改動就可以了。”

之後,總統又把新的任務交給了沃勒。

這樣看來,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會幫你解脫麻煩。沃勒承認錯誤的急切心情讓總統火氣頓消,糾正錯誤的誠懇態度又讓總統不忍心為難他。

多數人都會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而你的勇於承認錯誤就會顯得難能可貴,會特別引起領導的注意和信任。

諸葛亮率軍在祁山與魏軍對壘時,馬謖因為驕傲輕敵,一意孤行,最後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後,自請降職三級。

當時諸將都覺得諸葛亮不必如此自責,勝敗乃兵家常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連劉禪也覺得諸葛亮不必如此。其實,諸葛亮自己也有諸多開脫的理由,馬謖指揮本已違背了諸葛亮的部署,又不聽大將王平之勸阻,才有此役之敗。但諸葛亮自責用人不當,堅決要求降職三級,使劉禪頗為感動,更添信任。於是,時隔不久,便找了個機會複了諸葛亮的職。

古語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要“能改”,得先“認錯”,所以我們認為敢於說“我錯了”,也是“善莫大焉”,因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是承認自己在哪些方麵有欠缺,就會加以糾正和彌補,從而沿著正軌走向成功。

每個人都非全才,力有不逮時或犯了錯時,就要勇敢地承認,領導會樂於幫你的忙,硬撐著隻會讓問題越弄越糟,到最後你在領導心目中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

5.別表現得比上司高明

“社交魔方”

在生活交往中,我們更經常的是由於我們的缺點,而不是我們的優點討人喜歡。

——拉羅什富科

一般來說,一個精明的領導會喜歡稍帶愚笨的下屬,因為每個領導都想維護自己的成績,不希望部屬超過並取代自己。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在人事調動中,如果某個領導分到一個有實力的下屬,他就會憂心忡忡,擔心對方會搶了自己的權位,因而在諸多事情上刁難下屬,但如果分到的是平庸無奇的,他就會很樂於指導對方、幫助對方,因為他知道平庸的下屬對自己構不成任何威脅。

因而,聰明的部屬總會想方設法掩飾自己的實力,以假裝的愚笨來反襯領導的高明,力圖以此獲得領導的青睞與賞識。當領導闡述某種觀點後,他會裝出恍然大悟的樣子,並且帶頭叫好;當他對某項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辦法後,不是直接闡發意見,而是在私下裏或用暗示等辦法及時告知領導,同時,再拋出與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見。久而久之,盡管在群眾中形象不佳,有點“弱智”,但領導卻備加欣賞,對其情有獨鍾。

在更多的時候,上司需要並提拔那些忠誠可靠但表現可能並不是那麼出眾的下屬,因為他認為這更有利於他的事業。中國有個古老的寓言,叫“南轅北轍”,意思是說,目的地在南方,但駕車的方向卻對準了北方,結果跑得越快,離目標越遠。同樣的道理,如果上司使用了不忠誠的下屬,這位下屬就是同自己對著幹或者“身在曹營心在漢”,那麼這位下屬的能力發揮得越充分,可能對上司的利益損害越大。

沒有人願意引狼入室。也沒有人願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沈某在某造紙廠宣傳處工作,有一天,科長突然叫他整理一個勞動模範的先進事跡。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其實是一次考試,它將關係到沈某是否還能繼續在機關呆下去。本來對這樣的材料,他並不感到為難,但有了無形的壓力,便不得不用心。花了一個通宵,寫好後又反複推敲,又抄得工工整整。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它送到了科長的桌子上。

科長當然高興,快嘛,字又寫得遒勁、悅目,而且在內容、結構上也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可是,科長越看到最後,笑容越收緊了。末了,他把文稿退回,讓沈某再認真修改修改,滿臉的嚴肅,真叫人搞不清什麼地方出了差錯。沈某轉身剛要邁步,科長像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說:“對,對,那個‘職工’前麵要加上‘全廠’兩個字,改過來,改過來就行了。”

這麼簡單!科長又恢複了先前高興的樣子,一個勁地誇道:“來得快,不錯。”考試自然過關,還是優秀哩!

顯然,從這件事中,我們可能得到這樣的啟示:處理上司交辦的事情,一定要盡可能地爭取時間快速完成,而不要過分糾纏於辦事的細節和技巧。因為如果你把事情處理得過於圓滿而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的話,那就顯示不出領導比你高明的地方。否則,當上司的就會感到有“功高蓋主”的危險。

所以,善於處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顯的地方留一點兒瑕疵,讓人一眼就看見他“連這麼簡單的都搞錯了。”這樣一來,盡管你出人頭地,木秀於林,別人也不會對你敬而遠之,他一旦發現“原來你也有錯”的時候,反而會縮短與你之間的距離。

其實,適當地把自己安置得低一點兒,就等於把別人抬高了許多。當被人抬舉的時候,誰還有放置不下的敵意呢?就像那位科長,當終於發現一個錯處的時候,他不是立即又多雲轉晴了嗎?要知道,隻有當他對別人諄諄以教的時候,他的自尊與威信才能很恰當地表現出來,這個時候,他的虛榮心才能得到滿足。

上司交辦一件事,你辦得無可挑剔,似乎顯得比上司還高明。你的上司可能就會感到自身的地位岌岌可危,你的同事們可能會認為你愛表現、逞能。置身於這樣的氛圍,你會覺得輕鬆嗎?

如果換一種做法,對於上司交辦的事,你三下五除二就處理完畢,你的上司會首先對你旺盛的精力感到吃驚,效率高嘛。而因為快,你雖然完成了任務但不一定完美,這時上司會指點一二,從而顯示他到底高你一籌。這就好比把主席台的中心位置給領導留著,單等著他來做“最高指示”。記住,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表現得比上司高明,不要讓自己成為上司眼中的不定時炸彈。辦事時留點錯兒給上司挑,對你有益無害。

6.把“紅花”戴在上司胸前

“社交魔方”

想到禍福無常,就不應因一時走運而得意忘形。

——伊索

每個人都喜歡當功臣,然而居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功高震主可能會惹惱上司,甚至會產生致命的後果。所以如果有某種工作順利完成,你就應該主動把“小紅花”戴在上司的胸前。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單車簡從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人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帶劍的人,他勸喻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做臣下的,最忌諱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這種人,十有九個要遭到猜忌而沒有好下場。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能超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的回答,劉邦怎麼能不耿耿於懷!

喜好虛榮,愛聽奉承,這是人類天性的弱點,作為一個萬人注目的帝王更是如此。有功歸上,正是迎合這一點,因此它是討好上司、固寵求榮屢試不爽的法寶。

自以為有功便忘了上司,總是討人嫌的,特別容易招惹上司和君上嫉恨。把自己的功勞自己表白雖說合理,但卻不合人情的捧場之需,而且是很危險的事情。

而把功勞讓給上司,是明智的捧場,穩妥的自保。如果你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那你立功的機會還有很多。把功勞讓給上司,就等於讓上司欠了你一筆人情債,上司在對你心懷感激之餘,自然會努力提拔你,並給你再次建功的機會,所以,把功勞讓給上司,你絕對不會吃虧。

7.從容應對上司的指令

“社交魔方”

協調關係是糖,對立關係是鹽,單是糖太甜,通過適當地加點鹽,整體就會變得協調。

——大久光

下屬做出了錯誤決定,身為上司的可以直接向前者指出來,而無須諸多顧忌,但假如出現了相反的情形,作為下屬者又該采取什麼對策呢?

在向上司指出他所犯的錯誤之前,下屬有一點必須先弄清楚:無論怎樣上司始終是上司,他雖然犯了錯,下屬仍要注意維護他的權威;如果直接指出他的不是,隻會招致上司的反感,小則大罵,大則炒魷魚、降職或調職。所以,如果上司真的做出了錯誤指令,你也隻能技巧地勸他改正,直來直去隻會自討沒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