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做好寶寶的視力保健(2 / 3)

異常的或病理性遠視對眼發育的主要影響表現為:視力低常(正常寶寶視力為3~4歲≥0.6,4~5歲≥0.8,5~6歲≥1.0,低於上述標準稱為視力低常)、弱視(眼無器質性病變,戴鏡視力不能矯正達0.8以上)、斜視及其他視功能障礙,如融合功能障礙(在同視機檢查中,不能將兩個圖像融為一體,如獅子關不進籠子,動物的耳朵、尾巴長不到身體上等)、立體視覺障礙。

特別提醒:年輕父母對寶寶異常的病理性遠視要有足夠的重視。

9.遠視的早期幹預與治療

在生長發育期的眼睛有很強的可塑性,異常或病理的遠視隻要能及早發現,並及時采取正確的醫療幹預和矯治,完全有可能恢複正常的發育。

異常或病理性遠視的主要表現是視力低常,早期發現寶寶視力低常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是視力檢查。

每年為幼兒定期檢查視力是及時發現寶寶視力是否有問題的有效措施。視力低常應及時就醫診治。為了能準確地測知寶寶屈光性質與屈光程度,這裏需要強調對寶寶必須經阿托品散瞳驗光,國內外專家一再呼籲寶寶配鏡,必須阿托品散瞳驗光,因為寶寶眼睛有很強的調節能力,其他的驗光方法如原瞳孔驗光、雙星明快速散瞳驗光對寶寶來說都是不準確的,不可取的。

由遠視所引起的寶寶弱視、斜視及其他視功能障礙,隻要在幼兒時期得到及時正確治療和訓練也完全有望恢複正常。

10.營養不均衡“催化”近視

眼科專家指出,除了遺傳、過度早教和長時間看電腦等人們熟知的因素,營養不均衡也是導致寶寶近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高脂肪、高熱能的食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高脂肪、高熱能的食物中維生素、礦物質含量少,而維生素A、鈣恰恰是眼球發育必需的元素,攝入不足就會使眼眶內壓力增大,眼球外凸,前後距拉長,引發近視、弱視等視力低下問題。以下是解決辦法:

策略一:“雜食”是保證寶寶均衡營養的有效途徑。摒棄挑食、偏食的不良習慣;平時有意識地給寶寶多吃一些與眼睛發育密切相關的食物,如含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D、維生素E豐富的胡蘿卜、魚、海產品、水果、蔬菜、粗糧等。

吃糖、巧克力、奶油蛋糕、冰淇淋應適可而止,因為甜食對眼睛的發育沒有好處,還容易使寶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多動。

策略二:教寶寶學會正確用眼,幼兒看書時間一次不超過20分鍾、眼與書的距離保持在30厘米左右、光線適度。眼睛也需要勞逸結合,用眼最多半個小時就要做眼保健操或望遠,另外多做戶外運動。

策略三:父母每隔半年要帶寶寶查一次視力,最長不能超過1年,以及時發現眼睛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寶寶反複近距離或眯著眼看東西,做視力測查更不能怠慢。

11.什麼是弱視

弱視是眼部無明顯器質性病變,或者有器質性改變及屈光異常,但與其病變不相適應的視力下降和不斷矯正或矯正視力低於0.9者均為弱視,可以發生於一眼或兩眼。弱視中最重要的為斜視性弱視,半數以上的弱視與斜視有關,從症狀上來看,斜視為眼位異常,弱視是視力異常。弱視可以形成斜視,斜視可以導致弱視。弱視除了有與斜視有關的斜視性弱視外,尚有屈光異常、屈光參差等所形成的弱視。有屈光異常者不能得到矯正,即使增加照明或增強注視目標的對比度時,往往也不能使視覺得到改善。

(1)斜視性弱視:發生在單眼,寶寶有斜視或曾有過斜視,常見於四歲以內發病的單眼恒定性斜視患兒,由於大腦皮質主動抑製斜眼的視覺衝動,長期抑製形成弱視,視覺抑製和弱視隻是量的差別,一般為斜眼注視時可以解除抑製,而弱視則為持續性視力減退。斜視發生的年齡越早,產生的抑製越快,弱視的程度越深。

(2)屈光參差性弱視:因兩眼不同視,兩眼視網膜成像大小清晰度不同,屈光度較高的一眼黃斑部成像大而模糊,引起二眼融合反射刺激不足,不能形成雙眼單視,從而產生被動性抑製,兩眼屈光相並3.00D以上者,屈光度較高常形成弱視和斜視。以至於被動性和主動性抑製同時存在。弱視的深度不一定與屈光參差的度數有關,但與注視性質有關,旁中央注視者弱視程度較深,這類弱視的性質和斜視性弱視相似,是功能性的和可逆的。臨床上有時也不易區分弱視是原發於屈光參差,還是繼發於斜視,此型如能早期發現,及時配戴眼鏡,可以預防。

(3)屈光不正性弱視:多為雙眼性,發生在高度近視、近視及散光而未戴矯正眼鏡的寶寶或成年人,多數近視在6.00D以上,遠視在5.00D以上,散光≥2.00D或兼有散光者。雙眼視力相等或相似,並無雙眼物像融合功能障礙,故不引起黃斑功能性抑製,如果及時配戴適當眼鏡,視力可逐漸提高。

(4)失用性弱視(形覺剝奪性弱視):在嬰兒期,由於上瞼下垂,角膜混濁,先天性白內障或因眼瞼手術後遮蓋時間太長等原因,使得光不能進入眼球,妨礙或阻斷黃斑接受刺激,因而產生了弱視,故又稱遮斷視覺刺激性弱視。

(5)先天性弱視或器質性弱視:由於出生時黃斑出血,導致錐體細胞排列不規則,在嬰兒出生後雙眼形成以前發生,因而預後不好。有些雖然視網膜及中樞神經係統不能查出明顯的病變,一般認為屬器質性病變,因現有檢查方法不能發現,此型為恒定性弱視,治療無效。

12.弱視的表現

(1)視力和屈光異常:弱視眼與正常眼視力界限並不十分明確,有的寶寶主訴視力下降,但客觀檢查,視力仍然1.0或1.2.這可能是患者與自己以前視力相比而感到視力下降。此外,可能在中心窩的視細胞或其後的傳導係統有某些障礙,有極小的中心暗點,自覺有視力障礙,而在客觀上查不出。

如果弱視眼無器質性改變,而其視力在0.01以上,0.2以下者,多伴有固視異常。弱視與遠視程度有密切關係。

斜視性弱視的重度弱視光斜視比外斜視多見,而且內斜視比外斜視發病要早。

(2)分讀困難:或稱擁擠現象。用相同的視標、照明度和距離檢查視力時,視標的間隔不同所測的值示不同。分讀困難是弱視的一個特征。

分讀困難就是弱視眼識別單獨視標比識別集合或密集視標的能力好,即對視力表上的單開字體(如E字)分辨力比對成行的字要強。

分讀困難的原因有多種說法:認為長期持續地存在著斜視致使錐體細胞群發生局限的軸向變化。看視標呈現向一側歪扭變形而與其方向的視標相重。

(3)弱視隻發生在幼兒:雙眼弱視是出生後至9歲期間逐步發展形成的。在此發展時期若出現斜視可導致弱視。9歲以後即使有上述原因也不會發生弱視。

(4)弱視隻發生在單眼視病人:若交替使用兩眼者不會發生弱視。

(5)固視異常:弱視較深者由於黃斑固視能力差,而常以黃斑旁的網膜代替黃斑作固視。偏心固視是指中心窩外固視,其形成的學說很多,但其表現有中心凹旁固視、周邊固視、黃斑旁固視、遊走性固視。

13.弱視的分類與預後

醫學上把弱視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先天性弱視。這類弱視的機製尚未弄清,目前國內外尚無十分有效的治療措施;另一種是功能性弱視。此類弱視為出生後眼部病變引起。根據眼部病變原因,分為失用性弱視、屈光參差性弱視、屈光不正性弱視、斜視性弱視4種。這4種弱視的治療過程一般較為緩慢,療程短則1~2年,長則7~8年。如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大部分寶寶的視力是可恢複正常的。

對於幼兒的弱視,治療越早效果會越好。最好在3~4歲前開始治療,一般7歲以後效果就不好了。治療方法可根據弱視性質、弱視程度、寶寶年齡、弱視類型及屈光狀態加以選擇。一般來說,目前治療弱視的方法主要有遮蓋法、後像療法、紅濾光鏡治療及光柵療法等。因此,家長在指導寶寶治療時要有耐心,不可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