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急腹症。患腸套疊的嬰兒哭鬧為陣發性、嚎叫不安,臉色蒼白,出汗。腸痙攣腹痛,哭聲無力,時隱時現,並陣發性加重,多有寒冷刺激或咽部感染誘因。小兒夜哭不止,煩躁不安,易驚,多汗,可出現在佝僂病或低鈣性手足抽搐。營養性疾病、營養不良等,小兒好哭,哭聲無力、煩躁、消瘦、體質虛弱。
③發熱引起的哭鬧,小兒煩躁不安,麵紅耳赤,以手摸小兒頭部或身上有發燙感覺。
④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皮下壞疽、皮膚感染等,小兒哭鬧異常、規律、變音,若一時查不出原因應及早到醫院診治。
總之,寶寶哭鬧必有原因,要及時排除造成哭鬧的原因。如果原因一旦排除,哭鬧停止,寶寶即可安靜下來。如果仍哭鬧不止,找不出哭鬧原因,應去醫院請醫生檢查。每個孩子哭鬧的原因各異,應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仔細分析。
9.如何預防寶寶摔跤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具備了一定的活動能力,他就要去探索這個世界。這時,你就開始麵臨一個頗為頭疼的問題:寶寶摔跤!
如何才能讓他自由活動又能保證安全呢?下麵介紹幾個針對各個年齡段寶寶的“防摔秘籍”。
(1)翻身階段(3~5個月):這時候寶寶剛剛學會翻身。他的動作開始很笨拙,學會之後,他會樂此不疲地練習。起先你可能不是很擔心,因為他翻半天也隻翻了一個,可等寶寶熟練之後,你就沒這麼省心了,他甚至會連著滾翻,一眨眼就到了床邊!
小寶寶的活動空間多半是在床上,把他放在四麵有護欄的嬰兒床上是最好的辦法。如果沒有這種嬰兒床,你就用被子和枕頭把寶寶圍在中間。被子要厚厚的疊起來,把拉得開的那一麵朝外背對寶寶,防止他把被子拉開後蓋住臉又掙不脫而發生窒息!這個小圍欄不要靠寶寶太近,左右都給他一個翻身的餘地。這樣,小寶寶一般是不會翻出去的。當然,你不可以離開太久,10分鍾左右一定要回來看一下,確保他的安全。
(2)排排坐階段(6~8個月):6個月的寶寶會自己坐了,此時他的主要活動場所還是在床上。不過一不小心寶寶就可能從床上摔下來,怎麼辦呢?限製他活動是不科學也是不可能的,我們還是要請嬰兒床或自製的小護欄幫忙。此時的小護欄要比以前堆得更高,因為現在的寶寶是坐著而不是躺著了。另外,在床周圍的地上最好鋪一層泡沫墊子,這樣可以增加安全係數。
再一次強調,不能長時間讓寶寶一個人坐著玩耍。很多寶寶從床上掉下來就是因為他害怕孤獨,想要出去尋找爸爸媽媽。
(3)爬爬蟲階段(9~12個月):一般來說,寶寶從9個月開始就表現出對爬行的興趣,這時嬰兒床已經無能為力了。而把寶寶放在大人床上則是很危險的事,因為你不可能“眼觀六路”。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給這條“爬爬蟲”開放空間,讓他在地板上自由地爬。
把房間整理幹淨,凡是寶寶有可能爬到的地方要做到無異物、無危險品、無灰塵。太涼的話可以鋪上泡沫墊子。等寶寶爬得熟練之後,他就想跟著你到處逛,甚至爬高摸低,想試著自己下床乃至上窗台!為了防止發生意外,家中要收拾好所有危險的東西,把寶寶能搬動的、爬得上的桌椅藏起來,特別是不要靠近窗戶擺放,一句話:堅壁清野,以防不測。
10.寶寶摔跤後的護理
一般來說,孩子摔跤後會立刻大哭。在皮膚未受損傷的情況下,寶寶15分鍾內會停止哭泣,與地麵接觸的皮膚顏色也恢複正常。如果是這樣就表示他的大腦未受到傷害。
如果寶寶是在睡夢中摔到地上的,而且摔完後依然在睡,那麼1小時內一定要將他弄醒,以確認他的神誌是否清醒。如果寶寶的皮膚摔破了,你應該先看看擦傷的部位是否幹淨,盡快在家中自行消毒或請醫生處理,並確定有無打破傷風針的必要。如果寶寶摔破後皮膚感染或發熱,一定要及早就醫。
在防摔問題上,家長一要當好看護人,不要長時間讓孩子一個人玩耍,盡可能把寶寶放在安全的區域,放在自己視線範圍之內。二要認識到在成長過程中磕磕碰碰是難免的,如果一個孩子從未摔過跤,那也未必是件好事。
11.寶寶骨折的家庭護理
寶寶骨折常常出現在劇烈的碰撞或攀高墜落後。希望家長要掌握正確的處理方法。
(1)在寶寶受傷以後,看看寶寶不舒服的感覺是否會自行消除。這時需要做的是將寶寶肢體舉高並固定。如果2~4小時內,寶寶感覺活動或走動時疼痛更加劇烈,你應該帶寶寶看醫生。
(2)不要移動寶寶,如果可能,把寶寶受傷的肢體用自製夾板固定住。夾板可用木片或折疊起來的報紙或雜誌製成,放在受傷的肢體下麵或側麵,用三角形繃帶、皮帶或領帶纏住夾板和受傷的肢體。不要纏得太用力,不要用紗布或細繩子,這些都可能阻礙血液循環。及時撥打急救電話,急診。
附:四個始終不變的急救措施
除了上麵說的幾種情況的處理以外,還有一些必須知道的急救原則:
(1)將急救電話號碼寫在顯眼的地方,如急救中心或兒科醫生的電話號碼。
(2)教會6歲以上的寶寶怎樣撥打120求助。寶寶必須知道自己的名字、家庭地址和電話號碼。
(3)不斷更新家庭成員的健康記錄和病曆,複印數份放在家裏、車裏和錢包裏備用。
(4)參加急救課程,學會識別各種緊急警報信號。掌握窒息、阻塞、溺水、頭部和頸部受傷的處理方法(可到附近的紅十字會和醫院詢問,哪裏有類似的課程)。
12.寶寶吸入異物的常見原因
氣管、支氣管異物在嬰幼兒最多見,是小兒常見的意外事故。小兒容易發生異物吸入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1)嬰幼兒後牙尚未萌出,咀嚼功能差,經常吞咽整塊食物。
(2)嬰幼兒喉頭保護性反射功能不良,使食物或其他物品容易嗆入氣管。
(3)小兒吃東西時愛哭笑打鬧。
(4)小兒經常將一些玩具和小物品含在口中,當哭笑、驚恐和深吸氣時極易將這些物品吸入氣管。當寶寶在哭、笑、吵鬧或躺在床上吃東西(如糖果、花生米、芸豆、黃豆、瓜子等),會厭軟骨來不及將氣管上方蓋住,這些東西就可落到氣管裏,影響呼吸,造成身體缺氧甚至發生生命危險。
13.寶寶吸入異物時的緊急處理
(1)發現寶寶吸入了異物時怎樣處理:如果發現嬰幼兒的氣管裏進了異物,可以倒提小孩的兩隻腳,使寶寶的頭朝下,輕拍他的背部,有時可把異物排出。當異物進入氣管引起窒息時可采用下列方法急救:無論病人站著或者坐著,你就站在他的後麵,用兩手臂抱住他,一隻手握拳,大拇指朝內,放在病人肚臍和劍突之間,另一隻手的手掌壓在拳頭上,有節奏地使勁向內、向上方推壓。目的是使橫膈膜抬起,壓迫肺底,使肺內產生一股強大的氣流從氣管內衝出,以便將異物衝到口腔裏,從而解除窒息。
(2)寶寶已經昏迷了該怎麼辦:如果寶寶已經昏迷而躺倒在地上,可把他放平,仰臥,自己分開兩腿跪下,將病人夾在中間,按上法用雙手推壓病人肚臍與劍突之間,也可產生同樣效果。在按壓過程中應經常檢查病人口腔,看異物是否已經排出,如已排出應及時拿掉,否則會被再次吸入氣管內。如用上法無效,切勿耽擱時間,盡快把寶寶送到醫院的耳鼻咽喉科搶救。如果寶寶把紐扣、錢幣、珠子、彈子等小物品吞到胃裏,但都是沒有棱角而外形光滑的東西,體積不大,一般都會隨著食物進入腸內,由大便排出;這時可給寶寶吃些饅頭、米飯、麵糊、山芋及含纖維多的蔬菜如韭菜等,再喝一杯蜂蜜水;過一段時間讓寶寶坐盆排便,就可以檢查異物是否排出;如未排出可到醫院檢查。如果吞下帶有尖銳棱角的東西如大頭針、紀念章等,必須立即去醫院診治。
14.為寶寶清除容易吸入氣管的物品
所有父母都見過這樣的場景:忽然某天開始,家中的小寶貝看到任何東西都往嘴裏塞。無論這東西在成年人眼中能不能吃,該不該嚐,寶寶都很樂意嚐試。
為什麼寶寶喜歡拿了東西就往嘴裏塞呢?其實這是寶寶成長中的正常舉動,說明寶寶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寶寶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來了解每一件事物,當他們看到感興趣的東西時就會想把它往嘴裏塞,看看它是甜的還是鹹的,是軟的還是硬的,是光滑還是粗糙?這可以幫助寶寶了解事物的不同味道、形狀和質地。
雖然對寶寶來說把東西往嘴裏塞是無可非議的舉動,由此帶來的安全問題卻是每個父母必須嚴加注意的。據報道,3歲以內兒童特別容易發生噎住窒息事件,有部分意外甚至導致兒童死亡。所以,父母應該了解哪些物體可能引起寶寶噎住窒息,以及應該如何防止此類事件的發生。
15.導致寶寶噎住窒息的食物與玩具
能導致寶寶噎住的東西很多,最常見的是食物或玩具。寶寶容易被哪些食物或玩具噎住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1)堅硬的食物,如花生和其他堅果。
(2)圓形的食物,如糖果、整個的葡萄或肉丸。
(3)黏稠的食物,如花生醬、果凍、某些糯米製品。
(4)寶寶特別喜歡的食物,通常會大把地把它們塞進嘴裏,如爆米花等。
(5)體積小到可以被寶寶塞進嘴巴的玩具。這類玩具容易被寶寶放入嘴中引起噎住窒息。
(6)可拆裝部件的玩具。其部件可能體積很小,如果寶寶不小心吞食很危險。
(7)內有塑料小珠或塑料小球作為填充物的毛絨玩具。如果毛絨表麵有破損,漏出物被寶寶放入口中也容易引發危險。
16.如何預防寶寶被噎住
預防寶寶被噎住需要爸爸媽媽們從多方麵細心照顧寶寶。
(1)把堅硬或圓形食物切成細長條狀或碎片狀,防止其卡住寶寶的喉嚨。
(2)密切注意寶寶吃東西時的舉動,防止寶寶一口吃得過多。
(3)教育寶寶吃東西要慢並充分咀嚼食物。
(4)讓寶寶坐著吃東西,不要邊吃邊走邊玩。
(5)教育寶寶吃東西時不要說話或大笑。
(6)購買玩具時,注意玩具上的適合年齡的標誌,不要給寶寶玩不適合他年齡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