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江聲流筆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出處〕北宋,米芾(fú)《望海樓》。
〔注釋〕①三峽:指長江流經重慶奉節至湖北宜昌一帶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這一帶江水急湍,兩岸重岩疊嶂,形勢險惡。②六朝:指建都在南京的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③樽:酒器。
〔今譯〕江聲夾帶著三峽的奇險流入我的筆底,帆影映現出六朝的繁華落在我的杯前。
〔賞析〕《望海樓》是一首登臨望海樓的寫景詩,是詩人晚年定居鎮江後的詩作。詩中描寫了鎮江城內望海樓高峻奇偉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喜好觀覽山川之勝以及喜愛江山美景的思想感情。這首詩在描寫景物時選擇了遠近、內外、上下等不同的立足點和仰視、俯瞰、遠望等不同的視線,並借助於想象和聯想,使望海樓的勝景曆曆如繪,同時頷、頸兩聯的對仗不僅平仄相對、句法相當,而且做到了“自然成對”,是一首以寫景為主的著名詩篇。
這兩句詩描寫了詩人登樓俯瞰的情景,抒發了詩人揮筆作詩的雅興和舉樽飲酒的豪情。詩句運用誇張的寫景手法,意境雄壯開闊,前一句寫縱橫萬裏,表現所見之遙遠,突出望海樓的高大,後一句寫上下千古,強調年代之悠長,突出望海樓之久遠。這兩句詩對仗工整巧妙,一寫聲一寫形,一寫地域一寫曆史,一寫實有之境一寫虛無之想,一寫自己的詩情一寫自己的酒興,藝術手段十分高超。
〔原詩〕雲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
〔作者〕米芾(1051—1107),北宋詩人、詞人和書畫家。初名黻(fú),字元章,自號鹿門居士,又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世居太原(今山西太原),遷襄陽(今湖北襄陽),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宋徽宗時召為書畫博士,擢禮部員外郎,世稱“米南宮”。又因舉止顛狂,行為多違世異俗,人稱“米顛”。因家藏古帖,有晉人法書,故名其齋為“寶晉齋”。他精山水畫,亦擅花卉與人物,自成一家。他的書法得王獻之筆意,是“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詩詞風致瀟灑。有著作《寶晉英光集》、《寶晉長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