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不肯嫁春風,
無端卻被秋風誤。
〔出處〕北宋,賀鑄《踏莎行·楊柳回塘》。
〔注釋〕①不肯嫁春風:指荷花不在春天開放。②無端:無緣無故。③卻:副詞,且。④誤:使受害。
〔今譯〕當年由於不肯和桃李那樣隨著春風一起開放,而今卻無緣無故地遭受到秋風秋雨的摧殘。
〔賞析〕《楊柳回塘》是一首詠荷花的詞,是詞人晚年時的作品。詞中繼承屈原“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藝術傳統,將荷花比作一位貞靜幽潔、身世飄零的女子,描寫了她的幽獨與高潔,抒發了詞人自己孤高的襟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這首詞通過一係列的象征性意象,將人與荷花融為一體,構思獨特,寄托遙深,比興新穎卓絕,意象清虛騷雅,既寫出了悲秋的涼意,又表現了詞人淒清的心情,委婉曲折,深刻感人,不愧為名家手筆。
這兩句詞描寫了荷花不肯和桃李一起在春天開放而獨自在夏日開放從而招致秋風摧殘的情景,顯示了荷花不願趨時附俗的幽靜貞潔的個性,流露出了詞人懷才不遇、暗自神傷的悔恨之情。詞句運用了多重比擬的藝術手法,將荷花、美人的意象與詞人自己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同時筆鋒犀利,出語不凡,顯示了詞人高妙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博得了人們的稱頌。這兩句詞中的“不肯嫁春風”一語,語意鏗鏘,成為我國古代許多有誌之士抗拒豪門權貴的代名詞,具有強烈的社會意義。
〔原詞〕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蘋漲斷蓮舟路。
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雲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
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作者〕賀鑄(1052—1125),北宋詞人。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居住在衛州(今河南汲縣)。他長身聳目,麵色鐵青,人稱賀鬼頭。他為人耿直俠義,不媚權貴。本以武職供奉朝班,宋哲宗元年間因蘇軾等舉薦而改授文職。晚年退居蘇州,築室於橫塘,閉門校書。能詩文,尤長於詞。他的詞工於修辭,語言精練,富於表現力,寫得情意纏綿,有“賀情柳思”之譽,是婉約派詞人,與晏幾道並稱。有著作《慶湖遺老集》、《東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