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出處〕北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注釋〕①但:隻。②人長久:指親人們都能長久地平安無事地生活。③共:共賞。④嬋娟:指傳說中月亮裏的仙女嫦娥。這裏借指美好的月色。
〔今譯〕隻希望我們兄弟二人,還有普天之下所有分處異地的人們,都能長久健康地平安無事地生活,即使遠隔千裏,也能共同地觀賞美好的月色。
〔賞析〕《明月幾時有》是一首中秋抒情詞,是詞人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期間,在中秋佳節登上密州超然台飲酒賞月時,為懷念遠在齊州(今山東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而寫的。詞中描寫了詞人賞月時所引發的奇思遐想和觸發的離思別緒,抒發了詞人的身世之感和對親兄弟的懷念之情,流露出了詞人洞察人生後豁達與樂觀的情懷和對人生感到無奈的一種自我解嘲。這首詞意落天外,別出心裁,構思新穎奇特,意境豪放雄奇,風格明快健朗,感情真摯深厚,筆觸圓轉如意,語言洗練流暢。其中有美麗的想象,也有深沉的哲理,情趣和理趣相間相融,極富浪漫色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詞人豪放詞中的代表作,在中華詞史上頗負盛譽,被詞論家們推為中秋詞中的絕唱。
這兩句詞描寫了詞人在中秋佳節對遠方親人的懷念與祝福。詞句運用美麗的神話傳說,表達了對人生人世的美好願望,情致高曠,結響甚遒,是傳誦千古的名句,並成為引起不少人的認同和共鳴的至理名言。
〔原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輕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