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出處〕魏,曹操《短歌行二首·對酒當歌》。
〔注釋〕①厭:同“饜”,滿足。②周公吐哺: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告訴他的兒子伯禽說:“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這裏,曹操借周公自況,表明自己屈身求賢、建立功業的心誌。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吐哺,把嚼在嘴裏的東西吐出來。
〔今譯〕山,從來不滿足自己已有的高度;海,從來不滿足自己已有的深度。周公一頓飯中多次停餐來接待天下的賢人,天下的人心就都歸向他了。
〔賞析〕《對酒當歌》是一首表情抒懷詩,是詩人四言詩中的傑作,大約作於詩人晚年。詩中抒發了詩人統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抱負,表達了詩人為實現理想而廣泛招攬賢才並希望能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的急切心情。這首詩緊扣“憂思”二字落筆,運用比興手法,立意深遠,氣勢充沛,語言質樸,音韻鏗鏘,並且熔抒情、寫景、敘事、說理於一爐,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是詩人詩作中流傳最廣、最為人們喜愛的一篇佳作。
這四句詩以山海設喻,以周公自比,希望人才都來歸順自己,表達了詩人愛才求賢、思賢若渴的思想和建立大功業的抱負。詩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前兩句詩比喻詩人求賢若渴的心情,後兩句詩表明詩人有求得賢才以建立一統天下之心。後來,人們常用前兩句詩來形容謙虛謹慎、永不滿足的思想。
〔原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思。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作者〕曹操(155—220),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獻帝時官至丞相和大將軍,後被封為魏王,死後其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他為魏武帝。他是“建安文學”的領導者。他的詩作關涉時事,內容深刻,風格慷慨悲壯,文辭質樸,氣魄雄偉,體現了“建安風骨”的特色。現存詩22首,以四言詩成就最為突出。他的著作有《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