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11)(2 / 3)

驅徐逐黎,收買國會議員

直係軍閥在三年之內連續戰敗了皖係軍閥和奉係軍閥,從而,曹錕的頭腦發熱了,野心膨脹了。在此之前,他一直對沒當上副總統耿耿於懷,現在他覺得自己不屑當副總統了,而是要過一下總統的癮了。其實,他要當總統之心由來已久。他自從當上第三鎮統製,尤其是任長江上遊警備司令之後,每當自己過生日時,都把各省督軍、省長請來祝壽,場麵搞的很大,他的架子也擺得很大,於是,有的趨炎附勢之徒便見景生情,奉承起來了,說:“大帥足可以當總統。”這些話,他不但非常願意聽,聽了之後格外舒服,而且還確實打動了他的心,這樣,他的狐朋狗友更投其所好了。他在一戰勝皖,再戰勝奉,勢力控製了黃河、長江流域,其統治達到登峰造極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當總統的活動了。

曹錕當總統的野心適應了英、美帝國主義在中國攫取更大利益的需要。他們很希望自己的統治工具能“統一”中國,從而達到自己獨占中國的目的。因此,他們積極讚助他爬上總統的寶座。1923年5月,美國駐華公使親自到保定和曹錕商量此事。6月,美國總統哈定又表示美國銀行團可以幫助中國“統一”。

曹錕為了當上總統,首先製造一個“恢複法統”“法統重光”的騙局,趕走了段祺瑞的傀儡總統徐世昌,擺上自己的傀儡黎元洪作總統,采取利用這樣一個過渡人物的過渡辦法,來為自己鋪平道路。所以,當時的眾議院議員劉楚在《癸亥政變記》一書中就揭露說:“曹錕恢複法統其主要目的,即為謀得總統。”黎元洪複職後,曹錕當總統的心情更加急不可待。他唆使其弟曹銳及黨徒高淩雨尉、吳毓麟、邊守靖等串通眾議院議長吳景濂之流收買議員,展開了“驅黎擁曹”的活動。他們經過一番策劃後提出:“擁曹必先驅黎、驅黎必先驅張”,即先倒閣,趕走國務總理張紹曾,由高淩雨尉主持內閣,以便於操縱大選,然後再“逼宮”。6月,張紹曾被迫辭職,與此同時,開始了“逼宮”。“逼宮”鬧劇前文已述此不贅言。

曹錕為給自己“登基”鋪平道路,指使直隸軍閥鬧餉、逼宮、截車、奪印。種種暴行,激起了全國各界的反對。北京學生聯合會通電否認攝政內閣,各省團體紛紛通電痛斥直係軍閥。梁啟超致曹錕書中尖銳指出:“為公進一深言,最近中央政局之擾攘,其禍根全在公之欲為總統,此天下所共見,毋庸諱也……公自視威望才略,孰與項城。項城自命一世之雄,卒以千夫所指,無病而死,須知亡項城者乃全國人,非與項城爭長之人也。弟不避忌諱,敢以極不祥之預言相告白:我公足履白宮之日。即君家一敗塗地之時。”

曹錕對時人的苦言相勸,憤怒譴責以及切齒唾罵,置若罔聞,全然不顧,一意孤行。他頑固地邁出了把自己抬上總統寶座的最後一步,為此,他及其黨徒們進行著種種卑鄙、肮髒的勾當。他們為了操縱國會,收買議員、爭取選票,首先想盡一切辦法買通議長吳景濂。在吳佩孚、王承斌和吳景濂關於總統選舉問題的交易處於僵局的時候,曹錕的參謀長王坦因深知吳景濂怕老婆的弱點,便自告奮勇,繼續上陣,利用其弱點打通這個關節。王坦到了吳宅,親切地對吳景濂的老婆說:“大哥現在當議長,議長不是終身的,更不是世襲的,哪天人家一哄,說不要就不要了,不如趁著現在的機會撈一把錢回家,哪天都可以吃飯。現在曹錕勢力和威望正好當總統,隻要大哥不從中作梗,他這個總統就成了……到時候,大哥發個通知,開個選舉會就行。隻要選舉成功,你們要多少錢給多少錢,要什麼官給什麼官。”王坦還毫不掩飾地說:“曹錕賺了一輩子錢,不買個總統當,買什麼呢?有錢買個總統,才叫做有錢會花呢!花錢買個總統當,比要錢得個貪汙的名字臭一輩子強得多呀!也比那個拿著槍把子命令選舉的人強得多呀。”在那時候,對這般官僚來說,金錢確實是萬能的。因此,王坦的一番大“道理”,說得吳景濂的老婆滿臉笑容,滿口答應。吳景濂坐在一旁,看著老婆的臉色,依照婦人之見,自然把一切都應承下來了。

這時,皖係和奉係又聯合起來與曹錕爭議員,乘機大拆其台。這樣,議員便成為雙方收買的對象,一方麵“賄選”,一方麵“賄不選”弄得醜態百出。張作霖為了“賄不選”,拿出了70萬元,而且是現錢交易,所以吸引力比較大,許多議員紛紛離開京津,南下赴滬。在上海,護軍使盧永祥為南下的議員們專門準備了招待所和辦公地點,另立組織。曹錕為防止議員繼續出走,命令軍警監視在京的議員,不許他們離開北京,但無濟於事,因為即使議員在京也不參加會議。曹錕不得已同意了吳景濂設的“先憲後選”的圈套,誘騙議員回京。然而,收效依舊甚微,這不僅使北京的“憲法會議”常常苦於不足法定人數而無效,而且還使總統選舉的把戲更無法開場。曹錕急不可耐,便也使用了高價收買議員之法,為此,吳景濂在北京甘石橋設立了“議員俱樂部”,作為進行“選舉”活動的機關,規定每個議員參加一次“憲法會議”,給出席費20元,每周參加常會的出席費100元,此外還有“冰敬”“炭敬”“節敬”等名目。這樣在京的議員每人每月可撈到600元油水,而在滬的議員僅可領到300元。他高價收買議員的消息不脛而走,並立竿見影,大見成效,議員們爭先恐後地回京,成幫成夥,不絕於途,不幾天的功夫,就收買了500多名議員。此時曹錕“登基”已人財齊備,隻欠東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