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積是兒科四大症之一(疳證與麻疹、驚風、天花並稱為兒科四大證),大多由於攝入不足,喂養不當、消化吸收不良引起,或繼發於多種慢性疾病,發病比較廣泛。本病以嬰幼兒為多見,是小兒時期,尤其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證。臨床症狀為麵黃肌瘦、皮膚幹枯、毛發稀疏無澤,神疲乏力、煩躁愛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嘔吐酸餿乳食,腹部脹實或時有疼痛,小便短黃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發低熱,指紋紫滯,此為乳食積滯的實證。嚴重者還可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水腫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症。其病因病機主要為脾胃受損,日久累及諸髒所致。但古代所說之“疳積”已與現代之“疳積”有了明顯的區別,在古時候,由於生活水平的限製,人們常常饑飽不均,對小兒喂哺不足,使脾胃內虧而生疳積,多由營養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當於西醫所講的“營養不良”。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來獨生子女增多,家長們又缺乏喂養知識,盲目地加強營養,反而加重了脾運的負荷,傷害了脾胃之氣,滯積中焦,使食欲下降,營養缺乏,故現在的疳積多由營養失衡造成。
治療應用消乳消食,導滯和中之法。采用中藥浴治療本病有較好療效。
(一)全身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桃枝、柳枝各60克。
“用法”上藥切碎放入藥鍋,加清水1500毫升,煎煮去渣後,待藥液溫熱時給患兒洗浴,浴後注意保暖。每日1次。
“功能”活血通絡、消積化滯。
“主治”適用於小兒疳積。
藥浴療方2
“成分”肥豬肉100克,首烏30克。
“用法”上藥加水500毫升,濃煎去渣後,用紗布或藥棉蘸藥湯擦洗全身皮膚。每日1~2次,連續10日為1個療程。擦洗時要保持一定的室溫,防止著涼。
“功能”滋陰、潤燥、除煩。
“主治”適用於重症疳積。
(二)足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白礬、陳醋各適量。
“用法”上藥煎湯,待藥溫熱時洗浴雙足。每日2次,每次20分鍾。
“主治”虛寒型疳積。
療方2
“成分”桃仁、杏仁、生山楂各等量。
“用法”上藥煎湯取汁,擦浴雙側內關穴及湧泉穴。每次20分鍾,每日2次。
“主治”疳積初、中期。
療方3
“成分”無花果葉3~5片(鮮幹均可)。
“用法”將無花果葉放入臉盆內,加水500毫升,爐上煎至200毫升左右,先熏兩足心,待藥溫適度時洗雙足,熏洗15分鍾即可。每日1次,10日為1療程。
“主治”疳積吐瀉,伴有腹部脹大,皮肉不潤,毛發幹枯,麵色焦黃,指紋淡紅發暗等症。
“提示”洗浴同時,可配合運脾胃、助消化中藥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