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肛管直腸瘺(1 / 1)

肛管直腸痿(簡稱肛瘺),是肛門直腸周圍癰疽的後遺症,由於肛管或直腸與肛門外皮膚相通而形成的異常管道。表現為局部流膿、疼痛、瘙癢等。可分為單純性肛瘺、複雜性肛瘺、低位肛瘺和高位肛瘺。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餘毒未盡、蘊結不散、血行不暢、濕熱下注而成。

坐浴療法

療方1

“成分”芒硝(後下)30克,瓦鬆、馬齒莧、甘草各15克,川文蛤、蒼術、川椒、防風、蔥白、枳殼、側柏葉各9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3000毫升,煎取2000毫升藥液,加入芒硝拌勻,待溫度適宜坐浴。每日3次,每劑可使用2日。

“功能”祛風除濕、消腫止癢。

“主治”適用於肛瘺、肛周濕疹、肛裂等肛門疾病引起的腫痛、瘙癢等症。

“提示”應注意肛門清潔衛生,防止便秘。

療方2

“成分”白芷、川椒各12克,五倍子、槐花各30克,馬齒莧60克,木瓜18克,生白礬9克,甘草10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適量,煎製成溶液,坐浴。每日1劑,每晚1次,每次坐浴15分鍾。

“功能”祛濕解毒、療痔除瘺。

“主治”肛管直腸痿。

療方3

“成分”芙蓉葉、大黃、黃芩、黃柏、澤蘭葉各40克,黃連30克,冰片15克。

“用法”將上藥(冰片除外)加水適量煎沸,倒入盆中,再放入冰片充分攪拌均勻,趁熱先熏肛門及周圍,應持續30分鍾以上,如藥液冷卻,則需加溫後再熏,然後再將患部浸入藥液中坐浴30分鍾,每日可洗浴2次。每劑藥可洗2~3日,2劑為1療程。

“主治”適用於肛門周圍淺部及深部膿腫,症見局部紅腫,疼痛,肛門墜脹,肛門內灼痛,活動後加重等。

“提示”洗浴後,應將局部擦幹,並配合外敷金黃膏等治療。

§§第五章 婦科病浴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