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肛腸疾病,病程進展緩慢,常達數年,臨床以排便用力時直腸脫出肛門外為主要表現,有些人尚伴有黏液血便、便秘和肛門部位墜脹等症狀。直腸黏膜脫垂常發於6個月至2歲的嬰兒,直腸全層脫垂則好發於40~70歲的成年人。一般來說,直腸黏膜脫垂得不到有效的、及時的治療,可逐步發展為完全性直腸全層脫垂。根據其脫垂程度,臨床一般分為三期:
I期:排便或增加腹壓時,直腸黏膜脫出肛門外,便後能自行還納,脫垂長度一般不超過2厘米。
Ⅱ期:排便時直腸長期反複脫出,使直腸黏膜充血、水腫、潰瘍、糜爛,因而常有帶血及黏液的分泌物流出肛門。此期直腸全層脫垂,需用手方可還納,脫垂長度在4厘米左右。
Ⅲ期:不僅在排便時直腸脫出,而且在咳嗽、噴嚏、排氣,行走或久站、久坐時直腸都脫出肛門外,無法自行還納,脫垂長度在6厘米以上。
本病屬中醫“脫肛”範疇,《諸病源候論》雲:“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後大腸虛冷所為,肛門為大腸之候,大腸虛而傷於寒痢,其氣下衝,則為肛門脫出。”升陽益氣為第一大法。藥浴療法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之效,可選用之。
坐浴、足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苦參60克,石榴皮50克,五倍子40克,菖蒲、明礬各20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坐浴,同時足浴。每日1劑,每日1~2次,每次10~30分鍾,連續7~10天。
“功能”收斂除濕。
“主治”直腸脫垂。
療方2
“成分”芒硝30克,五倍子20克,秦蕪、蛇床子各15克,槐花、馬齒莧、荊芥各12克,川椒6克。
“用法”將上藥裝紗布包,放入藥鍋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再煎沸5分鍾後置浴盆內,放入芒硝,先熏後坐浴,同時足浴。每日1劑,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鍾,連續3~5天。
“功能”收斂除濕,清熱解毒。
“主治”適用於脫肛及肛周濕疹。
療方3
“成分”黃芪、白術、地榆各20克,黨參15克,升麻、枳殼、五倍子、白礬、木賊、牡蠣、烏梅各10克。
“用法”上藥放入藥鍋中,加水2500~3000毫升,浸泡5~10分鍾,再煎沸30分鍾後放入浴盆中,先熏後坐浴,同時足浴。每日1劑,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0~30分鍾,連續3~5天。
“功能”補中益氣,收斂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