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瘡俗稱“老爛腳”,是指小腿下1/3(脛骨兩旁),踝骨上9厘米的內、外臁部位潰爛不易收斂的疾病,愈後每易複發而稱老爛腳,即現代醫學的小腿慢性潰瘍。多因濕熱下注,瘀血凝滯經絡所致。本病多發於長期從事站立工作者,以及有下肢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的患者,亦有因損傷而致者。其臨床特征是初期瘙癢、疼痛、腫脹,破流膿水,甚則腐爛,瘡麵肉色灰白或穢暗,瘡口下陷,邊緣高起形如缸口,久不收口,或已經收口,每因損傷極易複發,少數病人可因纏綿多年而不愈,蘊毒深沉而導致癌變。其病因病機多為飲食不節、濕熱內生、阻於經絡,氣血凝滯而發,脾胃素虛,中氣不足,下陷經脈,氣虛血少,肌膚失養。複因抓磕等破損染毒結聚而成。本病屬於外科頑症,單用內服中藥效果並不十分明顯。藥浴療法常可取得較好療效。
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鮮女貞葉15~20片。
“用法”上藥洗淨,放搪瓷皿內。加水適量煎汁熏洗患處後,再取煎熟的女貞葉貼於瘡口上(或用洗淨的鮮葉搗爛敷患處),蓋上紗布,並以膠布固定,每日換2~3次。
“主治”下肢潰瘍。
“提示”用此方洗浴時,宜抬高患肢,洗浴後須將患處擦幹,以消毒紗布貼於患處。
療方2
“成分”海桐皮、薑黃、漢防已、當歸尾、紅花、蒼術、黃柏、晚蠶砂各12克。
“用法”將上藥煎湯,趁熱熏洗患處,稍涼後,用毛巾濕敷。每劑可用4次,每日2次。
“主治”臁瘡。
療方3
“成分”艾葉、冬青葉各30克,雙花、連翹、黃柏、苦參各9克,川椒6克,大蔥3根。
“用法”將上藥加水適量煎沸,後過濾去渣,將藥液倒入盆內,待藥溫適度後外洗患處。每日洗2次,每次1S~20分鍾。
“功能”清熱解毒、溫經通絡。
“主治”適用於慢性表淺軟組織潰瘍。
療方4
“成分”鮮枸杞根250克。
“用法”將枸杞根洗淨。加水3000毫升,煎熬成2000毫升藥液,後過濾去渣,倒入桶內,趁熱熏蒸瘡麵,待藥液降溫後,反複清洗瘡麵,每次熏洗30分鍾左右,冬季適當縮短。熏洗完畢待患肢晾幹後,用寬膠布粘貼,以肉眼看不到瘡麵為宜。每日1次,冬季隔日1次,15~30日為1個療程。熏洗後有短暫麻痛不適,活動10分鍾後恢複。
“主治”臁瘡。
療方5
“成分”馬齒葉60克,蒲公英、大黃、黃柏、大青葉各30克,冰片5克。
“用法”將前5味藥物放入清水中,煎沸後過濾去渣,再放入冰片充分攪拌均勻,趁熱先熏蒸患處,稍涼後,取小毛巾蘸取藥液反複淋灑衝洗患處。每日2~3次,每次30分鍾,10日為1療程。
“主治”適用於本病初期局部紅腫,潰破滲液較多患者。
“提示”用此方洗浴時,宜抬高患肢,洗浴後須將患處擦幹,以消毒紗布貼於患處。
療方6
“成分”田邊菊60克,七葉一枝花、羊蹄草、土黃連、黃柏、苦參、明礬各30克。
“用法”先將前6味藥物加入清水適量,水開後,繼續煎煮,再兌入明礬後攪拌均勻,趁熱先熏蒸患處,如蒸氣減少時則可加溫再熏,以局部皮膚發熱力度,然後取小毛巾蘸取藥液反複淋洗患處。每日1~2次,每次30分左右,10日為1療程。
“主治”適用於本病初期局部疼痛浸腫不紅,瘡麵腐暗而流膿水的患者。
“提示”此方治療下肢慢性潰瘍,應以熏浴為主。使用時,可將患肢置於一個預製的木架之上,四周宜封閉,上麵可用棉被遮蓋,以免蒸氣散失過多,淋洗後,須取消毒紗布貼敷瘡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