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又稱壓瘡,壓力性潰瘍)是由於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皮膚組織潰爛壞死。多發生於昏迷、癱瘓或久病臥床病人,與季節、年齡、性別無關。主要臨床特征是受壓部位初起紅斑,繼而潰爛,壞死難斂,甚至累及皮下組織、肌肉、骨髓。本病多發於足跟、股骨大粗隆、骼前上棘、腓骨小頭及外踝等骨突部位。其病因病機為久病或大病之後,氣血虛衰,肌膚失養,或因摩擦、壓迫所致;或因大病、久著床席,不能轉側,長期受壓,氣血運行不暢而致。
我國褥瘡的分期為:Ⅰ期:淤血紅潤期;特征:即使解除壓迫狀態,局部組織仍持續性地發紅或發展為紅斑;Ⅱ期:炎性浸潤期;特征:真皮組織受損,出現水皰、組織糜爛及淺表性潰瘍;Ⅲ期淺表潰瘍期;特征:受損組織深達真皮層以下,累及皮下脂肪層;Ⅳ期:壞死潰瘍期;特征:全層皮膚缺失,廣泛性損傷,伴有組織壞死或肌肉、肌腱、關節囊及骨的損傷。本病以內外並治為原則,藥浴療法常可預防和控製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九裏明(又名千裏光)120~25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煮,待藥液溫度涼後反複淋洗瘡麵,然後在瘡麵上覆蓋消毒紗布。每日1~2次。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褥瘡。
“提示”經常翻身,如得此病應及時治療,以免加重。
療方2
“成分”全當歸、肉桂各60克,紅花、花椒、幹薑各30克,樟腦、細辛各15克。
“用法”將上藥加入95%酒精1000毫升,浸泡7日後備用。具體使用時,以棉花蘸取藥液在患處來回輕輕揉擦。每日2~3次,每次10分鍾。
“主治”此方適用於各部位褥瘡初期患者,症見受壓部位出現淡紅色或紫紅色斑,皮膚尚未破損者。
“提示”凡重病、久病或癱瘓病人,均應注意變換體位,每日揉擦、按摩受壓部位1~2次,有預防褥瘡發生的作用。如受壓部出現皮膚破損者,則不宜用此方。
療方3
“成分”馬齒葉120克,芙蓉葉60克,黃連30克。
“用法”將上藥加入清水適量,煎沸後,後過濾去渣後,待藥液濕度降為適宜時,以6~8層紗布浸入藥液中,浸透取出後作局部濕敷。每日1~2次,每次30分鍾。濕敷後,將患處揩幹,可外撲六一散適量,以保持局部幹燥。
“主治”適用於各部位褥瘡初期潰瘍小而表淺者。
“提示”用此方淋洗或作濕敷時,因病人局部感覺障礙,藥溫不宜太高,以免燙傷皮膚,同時須經常保持患處清潔、幹燥,經常更換衣被,宜選用柔軟、幹燥、吸水通氣性能好的棉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