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瘡是常見的外科急症,好發於麵部和指端。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底腳堅硬如釘,故名疔瘡。多因肌膚不潔,鐵木刺傷而妄施針挑擠壓,以致火毒乘隙侵襲,邪熱蘊結肌膚;或因恣食膏粱厚味以及酗酒等因,引起髒腑積熱,毒自內發所致。若毒邪盛則流竄經絡,內攻髒腑則屬危候。本病初起狀如粟粒,色或黃或紫,或起膿水皰、膿皰,根結堅硬如釘,自覺麻癢而疼痛輕微,繼則紅腫灼熱,疼痛增劇,多有寒熱。如見壯熱煩躁,眩暈嘔吐,神識昏憒者,為疔瘡內攻之象,稱為“疔瘡走黃”;如發生於四肢,患處有紅絲上竄的,名為“紅絲疔”。

其臨床表現初期:皮膚有粟米樣瘡頭,或癢,或麻,繼則紅腫熱痛,腫塊範圍3~7厘米以上,頂突根深堅硬。中期:3~5日後,腫形變大,疼痛加劇,膿頭出現。後期:5~7日後,頂高根軟膿潰,疔根隨膿外出,隨即腫消痛止而愈。

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赤小豆120克,大黃30克。

“用法”上藥放沙鍋內,加入涼水300毫升,煎沸30分鍾左右,後過濾去渣取汁,趁熱將藥水裝在帶細眼的新噴壺內,不斷淋洗患處,下接搪瓷盆。如藥水已涼,加熱後再淋洗1遍。每劑藥可用4次,每日可淋洗2次,每次30分鍾,直至病愈。

“主治”適用於疔瘡(淋巴管炎)疼痛難忍,以及癤腫紅腫熱痛者。

“提示”應及時治療,配合口服中藥效果會更好。

療方2

“成分”黃芪、當歸、荊芥穗、地骨皮、木通各100克,白礬50克。

“用法”將上藥研為細末,每次取50克,加入涼水300毫升,煎沸30分鍾左右,後過濾去渣取汁,趁熱不斷淋洗患處。每日可淋洗2次,5~10日為1個療程。

“主治”適用於熱汗浸漬成瘡,癢痛不止。

療方3

“成分”黃連65克。

“用法”取黃連加水2000毫升,連續煎煮3次,每次15分鍾左右,冷卻備用。去渣,不加防腐劑。其溶液呈深暗黃色,澄清透明,約1800毫升左右。用時將藥液置於瓷杯內,浸泡患指,藥液以浸沒全部病灶為宜,浸泡3小時後拭幹,外敷黃連紗條,以消毒紗布包紮,然後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5~10日為1個療程。

“主治”適用於蛇頭疔。

療方4

“成分”金銀花、苦參、黃柏、紫花地丁、蒲公英、大楓子各30克,連翹、丹皮、澤蘭各24克,川草、黑豆各15克,荊芥、防風、白鮮皮、生杏仁、甘草各9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粗末,用紗布包紮好,加水煎煮,後過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20~30分鍾。

“功能”清熱涼血、祛濕解毒。

“主治”適用於一切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的初期,如化膿性指頭炎、急性淋巴管炎、療、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