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癤是皮膚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是外科中最常見的疾病。一般多發生於夏季,任何部位都可發生,而以頭麵、背及腋下為多見。其特征是色紅、灼熱、疼痛、突起根淺、腫勢局限、膿出即愈。其病因病機為外感熱毒,或濕熱內蘊,熱毒不得外泄,阻於肌膚所致。

(一)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芫花、川椒各15克,黃柏30克。

“用法”取上藥共研為粗末,裝入紗布袋中。加水2500~3000毫升,大火水開後,繼續煎煮30分鍾,用軟毛巾蘸湯擦洗,擦洗後加熱水浸浴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鍾左右,10次為1療程。

“功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主治”適用於多發性瘡癤。

“提示”本方切忌內服及入目。

療方2

“成分”當歸、乳香各30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沙鍋,加水3000毫升,煎沸後過濾去渣,趁熱將藥水裝在帶細眼的新噴壺內,不斷淋洗患處,下接瓷盆。如藥水已涼,加熱後倒入小噴壺內,可再繼續淋洗1遍。每劑藥可用4次,每日淋洗2次。

“主治”由瘡癤癰毒引起的上下肢腫痛等(未潰破者)。

療方3

“成分”蒼耳子、馬齒莧、白礬各6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500毫升,煎沸20分鍾,待冷後擦洗患處。每日5~10分鍾,每日早、晚各1次。

“功能”祛風燥濕、清熱解毒。

“主治”瘡疥。

療方4

“成分”馬齒莧、蒲公英、如意草各120克、白礬12克。

“用法”取藥共研為粗末,裝入紗布袋中。加水2500~3000毫升,水開後,繼續煎煮30分鍾。用軟毛巾蘸湯擦洗,擦洗後加熱水浸浴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半個小時左右,10次為1療程。

“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主治”適用於多發性癤腫。

療方5

“成分”銀花、野菊花各50克,地丁草、黃柏、大黃、皂角刺各30克。

“用法”取以上藥物加水適量煎沸,待稍冷卻後熏洗患處。每日2~3次,每次30分鍾,3~5日即可獲痊愈。

“主治”適用於各種癤腫初起患者。

“提示”運用本方熏洗時,對癤腫不宜用力擠壓,尤其是在麵部,若初起自行擠壓或碰傷則往往轉成“癤瘡”重證,若膿成應盡早切開排膿。

(二)足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蔥頭7個,羌活、白芷、當歸各15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將藥液放入浴盆中,用消毒紗布蘸藥液搽患處,待溫時足浴。每日1劑,每日2~3次,連續2~3天。

“功能”活血消腫。

“主治”瘡癤。

療方2

“成分”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魚腥草、皂角刺、野菊花各15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倒入浴盆中,先用棉簽蘸藥液外搽患處,待溫度適宜時足浴。每日1劑,每日2~3次,每次20分鍾,連續3~5天。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主治”瘡癤。

療方3

“成分”大黃、黃連、黃芩、黃柏、野菊花各15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先用棉簽蘸藥液外搽患處,待溫度適宜時足浴。每日1劑,每日2~3次,每次20分鍾。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主治”瘡癤。

療方4

“成分”蒲公英、野菊花、敗醬草各30克,黃芩、黃柏、大黃各15克,冰片3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先用棉簽蘸藥液外搽患處,待溫度適宜時足浴。每日1劑,每日2~3次,每次20分鍾。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瘡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