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瘡是寒冬或初春季節時因為患者的皮膚耐寒性差,由於寒冷刺激引起末梢的皮膚血管收縮或發生痙攣、瘀血,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使得供氧不足而發生的一種常見組織損傷性病症。本病多發於肢體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鼻尖、耳邊、耳垂和麵頰部。臨床特點為局限性充血性紅斑,繼而腫脹,自覺局部疼痛,遇熱尤甚;嚴重時可生水皰,皰破後形成潰瘍;繼發嚴重感染時,可伴有寒戰、高熱等全身症狀。治愈後可遺留瘢痕及色素沉著或色素脫失。根據凍瘡的程度可分為四度。
Ⅰ度凍傷:傷及表皮層。局部紅、腫、癢、痛、熱。約1周後結痂而愈。
Ⅱ度凍傷:傷達真皮層。紅、腫、痛、癢較明顯,局部起水泡,無感染結痂後2~3周愈合。
Ⅲ度凍傷:深達皮下組織。早期紅腫並有大水泡,皮膚由蒼白變成藍黑色,知覺消失,組織呈幹性壞死。
Ⅳ度凍傷:傷及肌肉和骨骼。發生幹性和濕性壞疽,需植皮和截肢。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多係陽氣不達,更受寒冷侵襲,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隔,組織缺氧,氣血凝滯肌膚而發病。當以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為治。可選用下列藥浴療法。
(一)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甘草、麥芽各2份,桂皮、艾葉各1.5份,花椒0.5份,樟腦適量。
“用法”取上藥共研為粗末,每袋裝入10~15克,收貯備用。使用時,每取1袋,衝入沸水1000~1500毫升,待藥溫40~45℃時,將患處浸洗20~30分鍾,並適當按摩局部皮膚,要不時添加熱水,保持藥液溫度。
“功能”溫經散寒,通經活絡。
“主治”適用於凍瘡初起未潰者。
療方2
“成分”甘草、芫花各15克。
“用法”將藥放入藥鍋,加清水1000毫升,煎數沸,過濾取汁。未潰者趁熱浸洗,已潰者於洗後用黃連水紗條換藥。
“功能”消腫止痛。
“主治”適用於凍瘡。對Ⅰ度、Ⅱ度凍傷效果佳。
療方3
“成分”桂枝50克,紅花、附子、荊芥、紫蘇葉各20克。
“用法”取以上藥物加清水3000毫升,煎沸。待藥溫時即將患部浸泡在藥液中。每劑可連續用3日,每日浸泡3次,每次20~30分鍾,並且一邊泡洗,一邊用藥渣搓患部。
“功能”祛風散寒、溫經通絡。
“主治”凍瘡,常見的症狀為手足部暗紅腫脹、瘙癢疼痛者。
療方4
“成分”桂枝30克,防風20克,川椒、蒼術各15克,白芷、川芎各12克,吳茱萸1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1000~2000毫升,煎沸15~30分鍾,將藥液倒入盆內,趁溫浸洗患處。每劑可連續用2天,每日浸洗2次,每次約20分鍾。
“功能”溫經散寒、消腫止痛。
“主治”適用於凍瘡Ⅰ、Ⅱ度。
療方5
“成分”鬆葉500克。
“用法”將鬆葉搗爛。加水3000毫升,煎至2000毫升,與藥渣一起溫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20~30分鍾。
“功能”祛風燥濕、活血通絡。
“主治”適用於凍瘡引起手、足裂口。
療方6
“成分”茄杆、辣椒杆、祁艾、冬瓜皮、桂皮各10克,樟腦3克。
“用法”取前5味藥加水1500毫升,水開後,繼續煎煮再過濾,置藥液於木盆中,放入樟腦末,充分攪拌使其均勻,待藥液溫度適宜時浸泡患部30分鍾。每日1~2次,連續10次為1療程。
“主治”用於各類凍瘡未潰破者。
“提示”潰破者禁用本方,藥液溫度宜在35~40℃為宜,過高則容易引起潰爛。用藥期問注意局部保暖,防止碰傷導致潰爛;如果同時艾灸足三裏、昆侖、合穀、曲池等穴位則效果更好。
療方7
“成分”幹薑150克,當歸、木通、白鮮皮、花椒各30克,桂枝、赤芍各60克,杜仲、劉寄奴各50克。
“用法”取上藥共研為粗末,混合均勻,每袋裝入40克,收貯備用。使用時,每取1袋,水煎浸泡洗浴患處。水溫以45~50℃為宜。每日浸洗1~2次,每次20分鍾。
“功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無潰瘍凍瘡、脈管炎、動脈硬化症。
“提示”水溫不宜過高,有潰爛及感染者慎用。
(二)足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長辣椒30克,經凍麥苗60克。
“用法”將辣椒、麥苗洗淨,切碎,放入藥鍋中,加水2000~3000毫升,浸泡5~10分鍾後,再用文火煮沸3~5分鍾,去渣取汁,置浴盆中,先熏洗患處,待溫度適宜時足浴。每日1劑,每日1~2次。凍瘡破潰者,洗時有痛感,洗後拭幹,用敷料包紮,連續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