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試飛武裝直升機,在我國還是第一次,有很大的風險。郭福順在主動請纓上陣的同時,也選擇了危險……
轉瞬8年,試飛告捷。郭福順飛行3000多架次,700多個小時,300多個科研科目,完成並處置重大險情和排除啞彈等故障100多起,創造了測試武裝直升機懸停、平飛、下滑、俯衝等多種條件下對不同距離固定與活動目標的攻擊、規避和機動能力,全部達到要求的佳績,由於命中精度高,為國家節約了230餘萬元的科研資金。
原國防科工委、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發來賀電:“這次武裝直升機試飛實驗,創造了奇跡,為祖國、為人民、為軍隊爭了光。”
在此次進駐閱兵村之前,上級組織了受閱機長入圍考核,通過電腦判讀評分,郭福順各項成績遙遙領先。
可事情往往有不遂人願的時候。“五一”剛過,上級要求受閱單位立即上報定人定機定位名單,誰都不會情願放棄駕機通過天安門一展風采的機會。正當組織上為難、大家互相猜測之際,郭福順卻主動提出:擔當“備份機長”。
老郭的舉動,實在讓人感動。人們都十分清楚,這次受閱的武裝直升機是老郭曆經生死考驗飛出來的,他最有資格駕機通過天安門。可是,他卻把這份榮譽讓給了戰友們。
當新一代國產武裝直升機通過天安門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時,郭福順感到無上光榮!
3.祖國藍天寫人生――空中梯隊地麵指揮丁安慶“起飛!”隨著一位指揮員的口令,戰鷹們帶著震撼大地的巨響,以鋼鐵陣勢騰空而起,8道彩練似流星趕月……
這位指揮員就是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第九任隊長、現任副師長、國慶50周年大閱兵空中第一梯隊地麵總指揮丁安慶。他先後完成110餘次迎賓表演任務,接待了61個國家的176個代表團,是特級飛行員、一級技術能手,飛過多種戰機,創下了一個又一個紀錄。
丁安慶難忘1984年35周年國慶大閱兵,當時他才32歲,在技術方麵已是隊裏的頂尖高手。
1997年12月,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以全新的裝備、全新的隊形公開亮相,引起了世界航空界的注目,丁安慶的名字也隨之走向了世界。
1998年11月,中國珠海舉行了第二屆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此時已走上更高層次領導崗位的丁安慶,和戰友們通過國際航展,把代表祖國、軍隊形象的表演隊推向了世界。
建國50周年閱兵式上,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擔任閱兵空中第一梯隊,8機護航通過天安門上空,丁安慶擔起地麵總指揮重任。他以極大的革命熱情,向祖國交上了一份世紀答卷!
4.鐵甲方陣“鋪路石”――“陸戰之王”領頭人李玉國
10月1日,當鐵甲方陣以排山倒海之勢通過天安門廣場時,裝甲部隊強大的陣容、精湛的技藝、威武的軍姿,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瞬間定格,成了中國陸軍不斷走向強大的曆史見證。然而,或許你還沒有想到,在閱兵瞬間輝煌的背後,有多少幕後英雄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北京軍區某裝甲師副師長李玉國,就是他們當中普通的一員。
1998年4月,乍暖還寒。副師長李玉國接受了一項特殊任務:帶領師三個閱兵方隊的教練員參加集訓,並擔任全軍裝甲車輛方隊300名教練員的教學任務。
“教練員是方隊的‘種子’,必須讓他們掌握一流技術。”李玉國帶領教學小組很快拿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
李玉國入伍後,便與坦克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一名駕駛員成長為高級講師,他親手為部隊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特級駕駛員。他能熟練掌握我軍各型坦克,對駕駛、通信、射擊三大專業無一不精,成了有名的“坦克通”。他調任某裝甲師副師長後,恰逢主戰坦克換代,他如饑似渴地將自己的經驗和理論運用於實踐。幾年來,長城腳下古戰場、內蒙古大草原、黃羊灘靶場都留下了他帶領官兵不斷探索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