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會議後,趙總理立即要求經濟研究中心如何克服調整中所遇到的困難。從1981年1月份起,我召集經濟研究中心分析經濟形勢和調整中出現困難的原因,向中央領導小組和國務院提出一係列建議。
關於過去兩年調整中出現財政赤字、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原因,我們認為這不是調整方針本身有問題,恰恰相反,是由於調整方針貫徹執行很不得力而引起的。1979年提出調整方針,要求把基本建設投資壓到360億元,把省出來的錢用於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和增加職工工資,克服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現象,這是十分正確的。兩年來農業輕工業顯著增長,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經濟形勢總的是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1979年由於許多同誌對調整認識不足,執行不力,加上壓縮投資工作起步太遲,預算內投資並未減少,同1979年持平,達395億元,而預算外投資卻達到105億元,全年實際完成投資總額達500億元,不僅沒有達到緊縮目標,反而比1978年的480億元還多20億元。與此同時,這一年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和職工工資,原計劃使居民收入增加100億元,實際執行中超過預計,達到140億元。加上其他一些原因,財政出現170.6億元赤字,這是建國以來曆史上空前未有的。這一年除動用曆年財政結餘外,增發貨幣(現金)50多億元。
1981年這一年,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做得是比較得力的。在年初“急刹車”見效後,隨即抓緊了農業、輕工業的增產和機械工業的轉軌工業。到年底,國民經濟中多年失調的一些重大比例關係,開始有些改善。這一年基建投資比上年減少126億元,積累率回落到28.3%,農業生產在克服重大災害後獲得豐收,增長6.4%,輕工業生產增長14.3%,扭轉了過去重工業“一馬當先”、農業輕工業相對落後的不正確現象,市場供應緊張狀態緩和,物價趨向基本穩定。財政赤字則減少到25億元,調整的成效十分明顯。但是這一年第四季度許多地方又盲目追求產值,生產了不少積壓產品。經濟研究中心提請國務院領導注意,並及時製止這種傾向。1981年12月,趙紫陽總理在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發展國民經濟十條方針,比較全麵地表達了新時期在經濟發展和改革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政策。1982年3月召開全國工業交通工作會議,要求糾正盲目追求產值忽視經濟效益的錯誤。之後,各地政府追求產值向企業壓產值任務的傾向有所收斂。1982!1983年,盡管由於體製上的原因,不斷出現不切實際的擴大投資、片麵追求速度的傾向,但國務院領導頭腦是清醒的,始終堅持調整的正確方針,措施也比較得力,組織工作做得比較好。到1983年末1984年上半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了。連續年積累率控製在30%以下(1981、1982、1983年分別為28.3%、28.8%、29.7%);財政赤字大大縮減(1982年為30億,1983年為43億);農輕重比例調整得比較合理(1982年為上年的101.9%,1983年為上年的101.5%),市場供應緊張狀況得到緩和,部分商品還出現了買方市場,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為1983年以後的經濟改革準備了比較好的經濟環境。
在1982和1983年期間,經濟研究中心每年年初都提出形勢分析報告,指出經濟工作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和應采取的政策。我們還連續研究了“六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以及如何解決財政赤字問題,如何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等問題,所提出的意見建議,對國務院決策起了一定的參謀作用。
在這段時間,為了積極支持經濟調整工作,我連續作了一些報告、寫了一些文章。由於這次調整也引起國外的關注,我在一些外事活動中,要向外國朋友宣傳我國經濟調整的方針。1981年3月,我在杭州“世界經濟討論會”上說明我國當時壓縮基建投資的必要性。同年5月,“中日經濟知識交流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我作為顧問、馬洪同誌作為團長率領中方代表團赴日本參加會議。在會議開幕前夕,我應朝日新聞社邀請,在該社禮堂作了《中國目前的經濟情況》的報告。我針對當時國外經濟界所提出的問題一一作了答複。例如,當時我國正麵臨1979年和1980年兩年大幅度財政赤字,物價上漲,所以要堅決壓縮基建投資。有的日本朋友說,日本的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比你們高,你們何必采取緊縮政策?據我們的經驗,少量的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對生產利多害少。我回答說,中國的情況與西方國家不同,你們害怕的是生產過剩、投資萎縮,所以需要用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來刺激投資。社會主義國家常患投資過熱症,所以決不能采取凱恩斯主義的辦法,在目前的情況下必須采取緊縮政策。他們說中國物資供不應求,應當擴大投資以增加供給,為什麼要壓縮投資。我回答說中國多年來急於求成,投資超過國力,生產資料供應緊張,繼續增加投資會使生產資料供應更加緊張。有的日本朋友問中國要把積累壓縮到25%是否明智,日本的投資率曾高達30%以上。我回答說積累率高低決定於生產發展水平。我國1979年平均每人的國民收入大約隻有250美元,按這樣的水平,積累率即使是25%,就已經很高了。日本在50年代前半期,投資率還不到20%,50年代後半期才上升到25%上下,60年代達到30%以上。我國生產力水平提高後,積累率也可能提高。這個報告長達兩個小時。次日,日本各大報紙紛紛摘要報道,有一個刊物全文登載,反映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