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四項基本原則為本!改革開放強國之路(10)(3 / 3)

盡管有人把對外開放指責為“資本主義複辟的先聲”,“特區姓‘資’不姓‘社’”等等,但是,開放的事業捷報頻傳,開放的中國發生了巨變,現代化的新中國已開始騰飛,曆史的潮流不可阻擋。

經濟生活的國際化是我黨製定對外開放政策的客觀基礎之一。當今世界經濟生活的國際化,在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以世界出口額為例,1950年世界出口額為579.2億美元,1987年增加為24000億美元,37年間增長40多倍,平均年增長超過10%,若扣除物價變動的因素,實際的增長速度也在7%左右,以生產過程的國際化為例,當今世界有1萬多家跨國公司,它們在125個國家的地區設有9萬多家分公司,雇用外籍職工1600萬人以上。再以國際勞務市場為例,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1986年各國雇用的外國勞力已超過3億人,僅西歐國家雇用的外籍工人已達1,000多萬人,占這些國家雇用工人總數的10%左右。總之,經濟生活的國際化已達到空前的規模並呈繼續發展趨勢。顯然,我國要想取得本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分工,充分利用國際經濟的有利條件,不斷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對外開放戰略,必須適應國際經濟關係變化的客觀要求。

國內的經濟形勢,也為對外開放政策提供了基礎和可能。經過經濟體製改革,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從直接向間接過渡,企業的經營機製逐步完善,統一的市場體係正在形成。這些都有助於形成一個宏觀管得住,微觀搞得活的,能促進沿海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實施的新體製框架,而且我國沿海地區基礎設施好,工農業比較發達,擁有較多的高校、科研機構和大批科技人才,這說明我國沿海地區實際上已經具備了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能力。

黨的十三大,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進一步指出了對外開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十三大政治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我們已經在實行對外開放這個基本國策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後,我們必須以更加勇敢的姿態進入世界經濟舞台,正確選擇進出口戰略和利用外資戰略,進一步擴展同世界各國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與貿易交流,為加快我國科技進步和提高經濟效益創造更好的條件。”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逐年告捷。

――對外貿易發展空前迅速。我國進出口總額,1950年隻有11.3億美元,1970年為45.9億美元,1978年為206.4億美元,1986年上升到738.5億美元。1986年比1978年增長2.6倍,平均每年遞增17.3%,大大超過前26年平均每年遞增9.5%的速度。

――加快了引進外資、引進技術的步伐。從1979年到1987年6月底止,我國共簽訂利用外資協議8796項,協議金額53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19億美元。

――加強了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截止1987年6月,我國已成立70多家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定了約4000個勞務承包項目合同,總金額達72.5億美元。

當我們今天追溯對外開放的步伐時,一定不要忘記特區和沿海開放地區,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所起的窗口和排頭兵作用。

中國的曆史,正在改革開放的大道上闊步向前。

百萬大裁軍

天安門廣場。中國國慶節。1984年。

這裏,正在舉行規模盛大的閱兵式。這是中國人民自1959年國慶節以來25年間,第一次公開展示自己的武裝力量。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中國這次盛大的閱兵式。

在中國,能夠坐在電視機前的人都坐在電視機前了。如果統計一下,其人數肯定是空前的。因為眼下的中國,雖然每個家庭都在抱怨物價上漲,但是仿佛變戲法似的,電視機這種從前的高檔奢侈品幾乎一夜之間就走進了億萬人家。此前八個月,1984年春節前夕,並不富裕的河北省會石家莊市,曾出現所有規格、型號的彩色、黑白電視機銷售一空的驚人記錄。

上午十點鍾,實地坐在天安門前和通過屏幕仿佛坐在天安門前的人們一起興奮起來。閱兵式開始了。

一輛黑色敞篷大紅旗轎車駛到金水橋頭。北京軍區司令員挺立在車上,敬了一個漂亮的軍禮,響亮地報告――

軍委主席:

慶祝建國35周年閱兵式,受閱部隊列隊完畢。請您檢閱!

閱兵總指揮秦基偉

軍委主席鄧小平以莊嚴的注目禮接受了他的報告。這位當之無愧的三軍統帥沒穿軍裝。他是一位沒有軍銜的元帥。

黑色大紅旗敞篷檢閱車平穩、莊嚴地駛上東長安街。鄧小平舉起右手,向嚴整的受閱部隊致意。

“同誌們好!”

“同誌們辛苦了!”

他的四川口音清晰、渾厚而洪亮。他在這最令人激動的場麵中顯示了恰如其分的平靜。統帥的威嚴與長者的慈祥,閱兵首長應有的標準化動作與老資格政治家的固有風度,完美地統一在他的舉止神態中。他使所有的天才演員都難以模仿。

情緒昂揚的受閱官兵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自己的統帥,視線隨著他緩緩移動……在同齡的中國革命家中間,他是最健壯的一位;在同等資曆的領導者中間,他是最年輕的一位;在同輩的領袖人物中間也是經曆最豐富的一位――1976年以來的中國曆史新時期,給了他做出獨特貢獻的機會。現在,身著深灰色中山裝的他從草綠色隊伍麵前走過,像一座移動的青山,一座活的紀念碑。

他是一部活動的曆史。

他正是以曆史的冷靜目光,檢閱著這支龐大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