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四項基本原則為本!改革開放強國之路(10)(2 / 3)

每天晨起,他照例要散步片刻。他穿著拖鞋,在林陰大道漫步。他不用人攙扶,相反地,卻常常手牽著外孫女,信步而走。清晨樹林中吐出的清新空氣,驅除著汙濁,增添著芬芳。

9時許,他和夫人卓琳,以及兩個女兒和外孫、外孫女一起,登上麵包車,向海濱駛去。一下海,鄧小平便從容地向海中遊去。他頭部露出水麵,側遊著。碧綠的海洋,那樣浩瀚,那樣深沉,護衛著他,簇擁著他。有時,一個浪花接著一個浪花,借助風勢,向他撲來,在他身旁看護的遊泳好手們勸他上岸。他沒順從這好意的勸告,繼續搏浪前進,“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毛澤東《水調歌頭》中的名句,概括了一切先行者、開拓者、革命者的生涯和情懷。要開創前無古人的偉業,要探索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怎麼能沒有風浪和雷電!政治生活和自然生活中的風浪,考驗著每一個人。

已經入海遊泳90多分鍾了。大海拂弄著他的身軀,海浪吹打著他的肌膚。他沒有疲倦。人們很難相信,他已經80歲了。

鄧小平終於上岸了,他換好衣服,穿著他常穿的白色短袖衫,穩坐在藤椅上曬太陽,休息。有時,他和外孫、外孫女嬉戲。有時,他招呼著坐著輪椅的兒子樸方。有時他和女兒聊上幾句。

他話不多,從來不喜歡多話、口羅嗦。他的女兒描述她的父親說:“我的父親為人性格內向,沉默寡言,50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養成了臨危不懼、遇喜不亢的作風,特別是在對待個人命運上,相當達觀。”

也許可以算作老人喜歡海洋的另一種涵義吧。鄧小平再一次打開了國門,向大洋彼岸的國家開放,向全世界願意幫助中國的國家和人們進一步開放。

4月的北京,春光明媚。中南海翠柳拂堤,百花爭豔。這是1984年。年初,鄧小平曾南下到了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

4月30日下午2時半,黨中央政治局在懷仁堂的會議廳召開會議,一個關係到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就要在這裏誕生。懷仁堂是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的場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和國家一係列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決策,都是在這裏討論決定的。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進一步搞好對外開放,著重討論如何加快步伐,更好地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的問題。具體地說,會議要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前不久召開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提出的關於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的建議,作出最後的決定。

在這次政治局會議之前,中央書記處在4月19日的例會上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決定將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的紀要報中央政治局常委,並派主管這項工作的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穀牧向在外地的陳雲彙報。政治局常委對紀要都表示同意,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意見。然後,由書記處提請政治局會議討論。

為了集思廣益,政治局請書記處、國務院、中央顧問委員會等機構的領導列席會議。會議經過熱烈的討論,一致通過了座談會紀要,決定進一步辦好現有的四個經濟特區(包括把整個廈門島劃為經濟特區),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島,在這些地方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政策,增強它們開展對外經濟的活力。這是我國繼五年前的深圳開始興辦經濟特區之後,在實行對外開放方麵的又一個重大步驟。

這些港口城市加上所在的省、自治區、是我國經濟、技術、文化的發達之地,工農業總產值、工業產值、國民收入、財政收入都占全國之半;科技力量、對外貿易、企業經濟效益,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些沿海城市連同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和海南島,從北到南形成我國的對外開放前沿地帶。加快這一地帶的經濟發展速度,將會帶動、促進全國經濟的發展。這是長期以來,中央反複考慮的一個戰略思想。現在,開始逐步付諸實踐了。

根據鄧小平等領導人的意見,黨中央進而把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提上了議事日程。1985年1月,召開了長江、珠江、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區。會議提出,先搞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繼而把遼東半島,膠東半島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是我國在進一步實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加速沿海經濟發展,帶動內地經濟開放的重要戰略部署,有著重大意義。中共中央、國務院批發了會議紀要,並指示,這三個經濟開放區,應逐步形成貿―工―農型的生產結構,即按出口貿易的需要發展加工工業,按加工的需要發展農業和其他原材料的生產,增加外彙收入,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基地。同時,還要加強同內地的經濟聯係,共同開發資源,聯合生產名牌優質產品,分流人才和技術,帶動內地經濟的發展,成為擴展對外經濟聯係的窗口。

這一決策,是對外開放的又一重要戰略步驟。這個決定一出台,就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1988年初,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加快發展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重大決策。中央領導人提出,沿海發展戰略的要點是:

(1)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勞動密集與知識密集相結合的產業。

(2)沿海加工業要堅持“兩頭在外”,大進大出。

(3)利用外資和重點放在吸引外商投資上,大力發展“三資企業”。

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廣東、廣西、山東、江蘇、浙江、福建、遼寧、貴州、內蒙等省區和上海、天津等許多沿海城市,都各自製定了自己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初步方案,並投入了實際的行動。

十年改革開放,使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一沿海開放城市一沿海經濟開放區一內地”的對外開放總體格局,在沿海形成了2個直轄市、25個省轄市、67個縣,約1.5億人口的對外開放前沿地帶。這些重大戰略步驟,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