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語言要有幽默感(5)(1 / 3)

有一天,林肯因身體不適,不想接見前來白宮要官的人。但是,一個要官的人卻賴在林肯的身邊,準備坐下長談。正好這時,總統的醫生走進房裏。林肯向他伸出雙手,問道:“醫生,我手上的斑點到底是什麼東西?”醫生說:“我全身都有。”林肯說:“我看它們是會傳染的,對嗎?”“不錯,非常容易傳染。”醫生說。那位來客信以為真,馬上站了起來,說:“好了,我現在不便多留了,林肯先生,我沒有事,隻是來探望你的。”林肯與醫生假戲真做,假稱“斑點”非常容易傳染,虛張聲勢,雖不動聲色,卻把那位要官的人嚇跑了。這種誇張幽默使林肯擺脫了糾纏。

4.模仿式的幽默

模仿現存的詞、句及語氣等而創造新的語言,是幽默方式中很常見的一種,往往借助於某種違背正常邏輯的想象和聯想,把原來的語言要素用於新的語言環境中,造成幽默感。

一位女教師在課堂上提問:“‘要麼給我自由,要麼讓我去死’這句話是誰說的?”過了一會兒,有人用不熟練的英語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說的。”“對。同學們,剛才回答問題的是日本學生,你們生長在美國卻回答不出來,而來自遙遠的日本的學生卻能回答,多麼可憐啊!”“把日本人幹掉!”教室裏傳來一聲怪叫。女教師氣得滿臉通紅,問:“誰?這是誰說的?”沉默了一會兒,有人答道:“1945年,杜魯門總統說的。”這位同學模仿老師的提問作了回答,從而產生了幽默效果。

一位軍官的朋友向他打聽某種軍事秘密。他不想嚴辭拒絕而使對方難堪,又不能因私廢公。於是他故作神秘地問道:“你能保守秘密嗎?”“能!”對方答道。“那麼,我也能。”軍官說。這位軍官就是模仿了對方回答的方式和語氣,從而擺脫了窘境,既保守了軍事機密,又維護了朋友之間的感情。

使用模仿語言還可以直接借用原文。比如一位導遊帶一旅遊團遊黃山,於淩晨五時前往獅子峰觀日出。可是剛到半山腰就聽到有人聲。來到山頂,發現狹小的山頂上“有利地形”全部被占據,於是她笑著說:“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導遊借用的是一句完整的詩,但它所表現的意境卻完全不同,它包含了導遊對“有利地形被占據”的無奈。於是遊客在她幽默的感染下,也減弱了一些失望。

5.曲解式的幽默

所謂曲解,就是對對象進行“歪曲”,“荒誕”地進行解釋,以一種輕鬆、調侃的態度,將兩個表麵上毫不沾邊的東西聯係起來,造成一種不和諧、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從而產生幽默感。有意違反常規、常理、常識,利用語法手段,打破詞語的約定俗成,臨時給它以新的解釋,甚至對問題進行歪曲性解釋,把毫不相關的事捏在一起“拉郎配”,從而造成因果關係的錯位或邏輯矛盾,得到出人意料的結果,形成幽默感。

有意曲解還包括偷換概念。將對方談話中使用的概念借用過來,並賦予新的內容,也會產生幽默的效果。如一位妻子瞪著丈夫說:“我一見你就來氣。”丈夫卻慢條斯理地回答:“好啊,我練了一年氣功還沒氣感,原來是你把我身上的氣都吸到你身上去了。”這位丈夫巧妙地將生氣的“氣”偷換成氣功的“氣”,逗妻子一樂,她的“氣”也就在笑聲中消了。

偷換概念的另一種方法是“以偏概全”。對於範圍過寬或比較抽象的問題,隻用其中的一個方麵進行說明,既有利於回答難以回答的問題,又體現了幽默感。

有一次,一名新聞記者問蕭伯納:“請問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區別何在?”這是一個範圍很大且很抽象的問題。如果要從理論上做出一個準確的回答,恐怕得費好大勁也不一定能令對方滿意。於是他說:“假如這裏有一瓶隻剩下一半的酒,看到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還有一半!’這就是樂觀主義者;如果悲歎:‘糟糕,隻剩下一半了。’那就是悲觀主義者。”在這裏,蕭伯納巧妙地使用“以偏概全”的方法,選擇了一個生動的事例,化大為小,回答得輕鬆自如,不僅頗有幽默感而且令人回味無窮。這與愛因斯坦用一個小夥子坐在火爐旁和坐在一名少女旁的不同感受解釋他的相對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6.雙關語式的幽默

“一語雙關”可謂是幽默最厲害的招式之一,它又不隻是“幽默”而已,同時還隱含了“智慧”的成分。“一語雙關”恰如其分,活脫脫地表達出對人及事的看法,除了使人們“不禁莞爾”或“哈哈大笑”以外,更是“機智人生”的呈現。

所謂雙關,也就是你說出的話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這句話本身的含義;另一個是引申的含義,幽默就從這裏產生出來。也可說是言在此意在彼,讓聽者不隻從字麵上去理解,還能領會言外之意。

有一則寓言說,猴子死了去見閻王,要求下輩子做人。閻王說,你既要做人,就得把全身的毛拔掉。說完就叫小鬼來拔毛。誰知隻拔了一根毛,這猴子就哇哇叫痛。閻王笑著說:“你一毛不拔,怎麼做人?”這則寓言表麵上是在講猴子的故事,卻很幽默地表達了“一毛不拔,不配做人”的道理,雖然諷刺性很強,卻也委婉、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