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語言要有幽默感(4)(1 / 3)

流浪漢:“真對不起,你來的時候,我也正在想這個問題呢!”

流浪漢偷摘園主的蘋果和梨而被當場拿獲,當然十分難堪,卻又不得不找些理由為自己辯護。他厚著臉皮,東拉西扯,卻不能自圓其說,被園主抓住要害,逼得無路可走。忽然間,急中生智,來一個故意裝傻,把過人的機敏隱藏於癡呆木訥的表象之中。園主聽了他最後一句話,會不免一怔,隨即自然會哈哈大笑,佩服流浪漢的幽默,當然也會寬恕他。

故作愚蠢幽默術要求你不動聲色地把自己的“愚蠢”惟妙惟肖地展露,這樣人們才會因為意料不到而驚詫莫名:“這個人怎麼啦,他真的這麼傻嗎?”疑竇頓生,隨著疑問的渙然冰釋,你的真實意圖的暴露,就給人們帶來一種說不出的快意,幽默的春風就拂過人們心田。

在人際交往中,故作愚蠢有著很強的戲謔性。人們不會為了一個人的聰明而發笑,也不會留意那些刻意耍弄的小聰明。而愚蠢卻是人們的聚焦點,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人們都樂於為之開懷。何況故作愚蠢本是高度機智的產物,對方和自己都明白其中的“呆傻”的成分,雙方心照不宣,又抵製不住其俏皮味的誘惑,笑得也就更加地快意和自然。

應當注意的是,故作愚蠢背後所隱藏的真實意思,要讓對方稍加思考後就能明白。即要讓對方很容易明白你的“愚蠢”是假的,是你故意運用它來製造幽默。不然,對方對你的“愚蠢”百思不得其解,不僅領會不到你幽默的本意,反而會真的認為你是一個愚蠢的人,這可就糟了。

2.假癡假傻

真癡真呆法的運用方式,一般是在講話或文章中以引用幽默故事的形式出現。如在即興發言或交談中穿插一二則,就能增強講話的幽默感,起到諷喻、啟迪的作用。

真癡真呆法以謬為真,實質愚蠢,其蠢言是愚行,雖一方甚至雙方均不知其謬,但是聽眾或讀者卻一眼就能看出其荒謬絕倫,有悖於常理,甚至不合常識。常理和常識是人際交往中不言自明的前提,而在故事或幽默中卻成了矛盾的焦點。

請看一個真癡真呆的實例:

有個蘇格蘭人佛·斯圖思在鑲牙後用偽鈔支付醫療費,因此被醫生告到了法院。在法庭審訊時,佛·斯圖思要申述說:“牙科醫生給我安裝的是假牙,我當然要付假鈔。”

此話顯然荒謬,假牙可以代替真牙咀嚼,而假鈔卻不能代替真鈔起流通作用。佛·斯圖思錢迷心竊,說出這翻癡言傻話,不過是自欺欺人,想蒙混過關。由於並非表裏不一,因此,屬真癡真呆一類。

某電站外掛著一塊告示牌,上麵用紅色大字醒目地寫著:“嚴禁觸摸電線!5000伏高壓,一觸即死,違者法辦!”

告示的最後一句純屬畫蛇添足。既然“一觸就死”,何需“違者法辦”,人都死了,還能如何去“法辦”他呢?寥寥數言,尖銳地諷刺了那些思考問題不周密的人,揶揄之中包含詼諧,令人捧腹。

假癡假傻幽默法是表裏不一,表麵上既癡又傻,內裏高度機智,把過人的智慧隱藏於癡呆木訥的外表之中,讓對方透過表象,曲折地品味到濃濃的幽默之趣。

假癡假傻法既要你不動聲色,還要你煞有介事,假戲真做,令人大吃一驚,產生問號,繼而加以思考,隨之完全領情,發出會心的微笑。

作者:這篇小說如何?

編輯:很好,可以發表。但有個地方要改動一下。

作者:請你改吧!

編輯:隻要把你的名字改成巴爾紮克就好了。

對方略加思考後即能明白。如果對方百思不得其解,那就不能透過傻相而領會到幽默之本意,幽默也就無法構成。

在人際交往中,故作“假癡假傻”是高度的機智的產物,盡管對方和自己都知道其中的“癡”和“傻”,但客觀上會因其“癡言傻語”中所含的俏皮味而引發幽默諧趣。

一位姓馬的工作人員騎自行車不小心騎到了道路的左邊,正巧和迎麵馳來的一位青年所騎的自行車相撞。那青年大概被撞痛了,火冒三丈,張嘴就嚷:“你怎麼連一點交通規則都不懂?騎車為什麼不靠右邊走?”

麵對青年的盛怒,小馬即借用了韓複榘的一句話笑著答複對方:“如果所有的人都靠右行,那麼左邊的路不就全空著了!”

這句地地道道的“癡言傻語”引得對方“撲哧”一笑,滿肚子的火氣似乎都在笑聲中消散了。接著小馬又笑著向對方表示道歉,兩個人客客氣氣地分手了。一場衝突被小馬的“假癡假傻法”所造成的幽默感排解了。

再請看下麵這個例子。

巴魯赫在巷子裏遇上了一個送葬隊伍。他走過去,隻見他以前的朋友法基爾在棺材旁垂頭行進。他問道:“給誰送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