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大阿訇又來理發。阿凡提先給他剃光了頭,在刮臉的時候,問道:“阿訇,您要眉毛嗎?”
“要,當然要!”
“好,您要我就給您。”阿凡提說著,“嚓嚓嚓”幾刀,就把阿訇的兩條眉毛刮了下來,遞到他手裏,阿訇氣得說不出話來。
“阿訇,胡子要吧?”阿凡提又說,阿訇連忙改口說:“不要!不要!”阿凡提連聲說好,又是幾刀,把阿訇的胡子全部剃了下來。
阿凡提利用“要”的多義施展計謀,故意誤用,逗得阿訇左右為難,連連上當。
常見的9種幽默方式
一般來說我們說話時采用的幽默方式有以下幾種:
1.解惑式的幽默
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同誌懷著深情與敬意為主席站崗放哨,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有一天,毛澤東突然笑著對他們說:“你們對我為什麼這麼好呢?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才想通。原來你們這些同誌都隻能為官,不能為人。”工作人員被主席的話驚呆了:“這句話的分量實在太重了。我們全心全意照顧主席,他怎麼這樣批評我們呢?”大家都感到困惑不解,心情也緊張。見此情景,毛澤東笑著解釋說:“說你們隻能為官,這就是說你們對我這麼好,不都是為了我這個當官的嗎?說你們不能為人,是說你們不能為個人考慮考慮嘛!我看到你們這麼多的人在我這裏站崗放哨,一呆就是好幾年,要是你們在前方,早就是什麼長了。”經主席這麼解釋大家茅塞頓開,不由得變“驚”為笑,心情輕鬆了。毛澤東同誌對全心全意保衛他、照顧他的同誌心存感激,但他沒用褒獎之詞,而是用了“你們都隻能為官,不能為人”的批評式讚揚,故意使對方疑竇叢生,造成錯覺,形成心理壓力。然後解釋,使之冰釋雪消,起伏中頓生幽默。同誌們為毛澤東同誌對部下的一片真情所震撼,彼此的心貼得更近了。
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完全可以用幾句話激起對方按思維定勢無法解除的疑惑,造成一定心理壓力。然後給對方做出一番打破常規的解釋,釋去對方心理重負。在對方心理起伏中產生出奇製勝的幽默效果。在對方由疑問到解惑,由驚訝到平靜情感的大起大落中,產生幽默感。
2.形象的幽默
語言要富有幽默感,必須言之有物,使其形象生動。以實求幽默,幽默有;以虛求幽默,幽默無。語言真實形象生動,能促人聯想,產生“具象”,讓人感覺餘味無窮。
有一次,孫中山在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講民族主義。禮堂非常小,聽眾很多,天氣悶熱,很多人都沒精打采。這時,孫中山便穿插一個故事:那年我在香港讀書時,看見許多苦力工人聚在一起談得很起勁,聽的人哈哈大笑。我覺得奇怪,便走上前去。有一個苦力說:“後生哥,讀書好了,知道我們的事對你沒有什麼幫助。”又一個告訴我:“我們當中一個行家,牢牢記住那馬票上麵的號碼,把它藏在日常用來挑東西的竹杠裏。等到開獎,竟真的中了頭獎,他歡喜萬分,以為領獎後可以買洋房、做生意,這一生再也不用這根挑東西的杠子過生活了,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裏。不消說,連那張馬票也一起丟了。因為錢沒有到手先丟了竹杠,結果是空歡喜一場。”孫中山風趣的話,引來台下一片笑聲,那些打瞌睡的人也禁不住跟著笑了起來。孫中山接著歸到本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民族主義就是這根竹杠,千萬不能丟啊!”孫中山先生這個充滿幽默感的故事不僅讓昏昏欲睡的人們清醒過來,也使得自己的演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們分析就可以知道,孫中山的話言之有物,生動形象,使人們通過聯想產生了一種“具象”,而且這個“具象”的願望與結果,又嚴重背離,從而達到了強烈的幽默效果,人們在笑聲中明辨是非,認識了真理:千萬不能丟掉民族主義。
3.誇張式的幽默
將事實進行無限製的誇張,造成一種極不協調的喜劇效果,也是產生幽默的有效方法之一。
馬克·吐溫有一次坐火車到一所大學講課。因為離講課的時間已經不多,他十分著急,可是火車卻開得很慢,於是幽默家想出了一個發泄怨氣的辦法。當列車員過來查票時,馬克·吐溫遞給他一張兒童票。這位列車員也挺幽默,故意仔細打量,說:“真有意思,看不出您還是個孩子哩。”幽默大師回答:“我現在已經不是孩子了,但我買火車票時還是孩子,火車開得實在太慢了。”火車開得很慢確是事實,但絕也不至於慢到讓一個人從小孩長成大人。這裏便是將緩慢的程度進行了無限製的誇張,產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令人捧腹。
有時候為了擺脫無謂的糾纏,故意虛張聲勢,利用誇張的事實與現狀的矛盾,而形成幽默,達到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