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語言要有幽默感(3)(2 / 3)

這裏反話正說,表麵教你不守秩序,實際是諷刺不守秩序之士。由於這些以肯定語氣講的話是明顯荒謬的,因而才是可笑的。

生活中,很多人善用此法諷刺醜惡,鞭撻罪行。

形褒實貶的關鍵在於由褒轉貶時要十分奇特,出人意料。“反語法”作為用來攻擊他人的工具時,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必須把握。那就是無論你的反語如何含蓄,必須能夠讓欣賞者接受,聽出真正的意思來,這樣才能達到幽默的目的;否則可能是泥牛入海,毫無反應,也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誤會來。

運用詞語的多義或同音現象,在特定的語境中,有意使詞句具有雙重意義,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延續的表達效果,即是“雙關法”。

其中,“借義雙關”是利用詞語的多義性,借用詞語的表麵意義來表現更深一層的意思。

古時候,有個睜眼瞎子,被誣告,逮進了縣衙,審判時,他說:“我看不見東西,怎麼會作案呢?”

縣官大怒,說:“你一雙眼睛,黑是黑、白是白,怎麼還說看不見?這不是騙本老爺嗎?先打上二十大板!”

瞎子怎麼哀求也沒有用,隻好笑著說:“老爺看我是明明白白的,小人看老爺可是糊糊塗塗的呀!”

在這則幽默中,“糊糊塗塗”用得實在是妙極了,瞎子本意是說自己看縣官時的真實感覺,但一下子卻讓旁觀者“雙關”到縣官的昏庸糊塗上去了,其幽默之處在於,這是一個孤苦無助、受人冤枉的盲人自我辯護中的一個用語,卻歪打正著地罵了昏官,令人不禁莞爾,又痛快淋漓。

巧用同音異義詞,充滿調笑又常含隱喻,可發人雅興,令人捧腹。這是一種典型的戲弄、調笑言辭。

4.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幽默法就是用雙方心照不宣的名實不符,把白的說成黑的,從而產生反差,傳達另外一層真正要表示的意思,達到幽默交流的目的。

人們之所以能心照不宣,原因是語言表層含義的不同。從字麵上看,你是指鹿為馬,指白說黑;從深層意思是說你傳達了另外一層意思,這層意思雖不明白,但已了然於心,而其了然的程度比明白講出來更深,更能表現出幽默感。

幽默的生命常常在名實不符的判斷中產生。

指鹿為馬是不科學的,但是如果不是有意欺騙,雙方心照不宣地名實不符,則能產生幽默感。

英軍總司令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大敗拿破侖後,凱旋倫敦,當時舉辦了一個相當隆重而盛大的慶祝晚宴,參加這次宴會的有各界社會名流、貴族紳士,還有許多參戰的軍官和士兵。

晚宴的菜肴十分豐盛,末了,在每一個人麵前都擺了一碗清水。其中一名士兵竟大大方方地將這碗水端起來喝了一口,見此情形,在場的貴族都竊笑不已。

原來,這碗水是在吃點心之前用來洗手的,而這個農家出身的士兵哪裏會懂得這種宮廷裏的規矩,因而出了笑話,當時,那位士兵羞得滿臉通紅。

就在這個時候,威靈頓端起這碗洗手水站了起來。

“各位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共同舉杯為這位英勇的戰士幹一杯吧!”一陣熱烈的掌聲後,大家舉杯同飲。

那位士兵和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威靈頓公爵的人品和作風大為感動。

威靈頓公爵的指鹿為馬,不僅為那位士兵解脫了困境,也表現了他崇高的人品和幽默感。

5.故弄玄虛

幽默法就是利用對方預期轉化的心理,巧設懸念,解釋懸念,出奇製勝,但其解釋在真理與歪理之間。

由於幽默通常有這樣一個規律,它總有個對轉,總是讓你領悟到你原來期待不同的東西,笑是在期待失落以後產生的。久而久之,一旦進入幽默的情境,人們總是期待十分出乎意外的謎底,這就形成了一種心理習慣,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叫“心理定勢”。

這是幽默的正格,但是幽默不拘一格,像任何其他事物,有正格意味著必有破格,有預期的失落,必有預期失落的失落,故弄玄虛法就屬於這種破格。

法國寓言家拉封丹習慣於每天早上吃一個土豆,有一天,他把土豆放在餐廳的壁爐上晾一晾,可轉眼之間卻不翼而飛了。他不知道是誰拿走的。

於是,他大聲叫喊起來:“啊,我的上帝,請告訴我,是誰吃了我放在壁爐上的那個土豆?”

他的傭人匆匆走來說:“不是我。”

“那就太好了!”

“先生為什麼這樣說?”他的傭人問。

“因為我在土豆上放了砒霜,想用它毒老鼠。”

“啊,上帝!我中毒了!”那個傭人焦急地喊道。

拉封丹笑了:“放心了,我不過想讓你說真話罷了。”

這裏,拉封丹用的正是故弄玄虛法,從心理預期來說是雙重的失落。第一次是仆人說自己沒有吃,而拉封丹說太好了,仆人有輕鬆的預期,結果卻轉化為非常嚴重的後果。接著又來了一個對轉,預期的危險完全消失:這是雙料的故弄玄虛幽默。

故弄玄虛法的全部奧秘就是利用對方預期轉化的心理。這種方法變化萬千,有時不是給人一種雙重轉化,而是相反,故意給他一個沒有轉化的謎底,讓他期待對轉的心理落空,恢複到常態。

值得注意的是幽默的功力不僅在於構成懸念,而且在於解釋懸念。解釋懸念,要有一定的邏輯性,才能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