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卡門在這裏借用語境,巧設雙關,表麵上是說下坡、上坡之事,實則暗指希望總統平時多多關注在困難的條件下向科學高峰辛勤攀登的科研工作者,含意深刻,表達得體。巧用雙關語,必會使事物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一位縣官,帶著隨員騎馬到王莊處理公務,走到岔路口,不知該選哪條路,於是,便大聲地問一個過路的老人:“喂,老頭,到王莊怎麼走?”那農夫不睬不理,隻是趕路。縣官大聲要他停下。農夫說:“我沒時間,我要去劉莊看一件古怪的事。”縣官問:“什麼古怪的事?”農夫一板一眼地說:“劉莊有匹馬下了一頭牛。”
“真的?馬怎麼會下牛呢?應該下馬才對啊!”縣官感到莫名其妙,農夫煞有介事地回答:“世上的怪事多著哩,我怎麼知道那畜牲不下馬呢?”
麵對無禮的縣官,農夫機智地運用語義雙關指著“畜牲”去斥責縣官,其罵法實在高明。
雙關是一種絕妙的論辯武器,運用時要堅持文明表達,以理服人的原則,格調高尚文雅,內容純淨正派,要以德勝人、以理服人,切忌粗俗低級,更不能像潑婦罵街。
3.正反對比
俗話說:不比不知道。對比能使我們在平凡中發現特異,在正常中發現荒誕。對比還形成了差異,造就了矛盾,如果把人生比作舞台,對比使我們看到了不同人對自己角色的演繹,看到了同一個人在不同場景中的表演,我們在觀看演出時,常會發出會心的微笑。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一次應邀到廣播電台發表重要演講。途中車出故障,他從路邊招來一部計程車:對司機說:
“載我去BBC廣播電台。”
“抱歉,我不能去,我正要趕回家聽收音機,聽邱吉爾的演講呢!”司機說。
邱吉爾非常高興,馬上掏出一張英鎊給司機。
司機一見有那麼多的錢,也很高興,他叫道:
“上車吧!去他媽的邱吉爾。”
這兩幕場景的對比或許會使邱吉爾尷尬,但我們卻覺得非常幽默。
愛因斯坦在未成名時衣著寒磣。一次,有一個熟人在紐約街頭見到他,便問:
“你怎麼穿得這樣破舊?”
愛因斯坦回答說:“這裏反正也沒有人認識我。”
過了幾年,當愛因斯坦一舉成名以後,那個熟人在紐約街上碰到他,驚異地問:
“你怎麼還穿得這樣破舊?”
愛因斯坦笑著回答:“反正這裏的人都已認識我。”
在這裏,對同一個問題,兩個相反的回答構成了對比。在對比中,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愛因斯坦的瀟灑風度與幽默感。
有一天,八仙之一鐵拐李從一座小橋上走過,這座橋是用兩根木頭拚成的,一根高一根低。鐵拐李走過,正好湊合他那一長一短的瘸腿,比走在平地上更平穩。於是,他滿口稱讚:“天下的橋,就算這座橋修得最好了!”
幾天以後,鐵拐李往回走。這一次走的方向恰好和上一次調轉過來,所以橋上那一高一低的木頭就不湊合他的腿了。長腿走在高木頭上,短腿走到低木頭上,比平常瘸得更加厲害了。他發火了,連聲罵道:天下的橋,就算這座修得最壞了!”
對比總是在人們的心理中造成一種落差,而我們往往會在這種落差中感受到幽默。
4.相關對比
所謂相關對比,是將兩個相近似的對象加以對照,從而發現其中的趣味性、荒謬性與哲理性。
“上星期,一粒沙子鑽進了我太太的眼睛,看醫生花了三塊錢。”
“那算什麼!上早期,一件皮大衣站進我太太的眼睛,我花了三百塊錢。”
男人的抱怨在這種相關對比中得以“升級”。
一個婦女在宴會上炫耀自己家境富有,她說:“我常用溫水洗鑽石,用紅酒洗紅玉,用白蘭地洗翡翠,用牛奶洗藍寶石,你呢?”她問身旁的一位太太。
“哦,我根本不洗!”對方說:“隻要這些東西沾上灰塵,我就把它們扔掉。”
兩位富太太對“富有”的炫耀的確有些誇張,而正是這種誇張的對比才能顯出幽默的意境。
美國軍隊有一條規定,軍人一律不得蓄長發。而黑格將軍擔任北約部隊總司令時,卻蓄著長長的頭發。
有一名被禁止留長發的美國士兵,看到畫報上登載著長發的黑格將軍像,便把它撕下來,貼在不許他留長發的長官辦公室的門上。為了表示抗議,他還畫一個箭頭,指著總司令的頭發,寫了一行字:請看他的頭發!
少校看見了這份別出心裁的抗議書,沒有把這個憤憤不平的小兵喊來訓斥一通,而是將那箭頭延長,指向總司令的領章,也寫了一行字:請看他的官銜!
少校這樣答複小兵的抗議是很幽默的。
5.巧換詞序
巧換詞序也可以造成對比,因為其方法的特殊性,我們把它獨列一節進行探討。
語言的次序,往往都是按照一定的習慣排列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常會有這種現象:說話人有時隻要把原有的話語詞序調換一下,不另增添新的詞彙,就能產生出新的意義,在原有句子的映襯下,顯得造語新奇、意境深遠,從而給人留下幽默的印象。
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鍾書,以小說《圍城》及學術專著《管錐篇》飲譽海內外,一些青年作家向錢鍾書先生請教,他語重心長地說:“要想自己的作品能夠收列在圖書館裏,得先把圖書館安放在自己的作品裏。”這裏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想自己的學業有所成就,必須要博覽群書,博采眾長,融會貫通,方能成一家之言。但錢先生沒有用那些套話,而是通過詞序的變換把這個意思很精練地表達出來,由於獨辟蹊徑,幽默風趣,令人過耳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