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要有尺度,尺度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話,也會平添幾許分量,話少又精到,給人感覺深思熟慮。總而言之,要言之有度。
說話要真實負責
西方人有句格言,“誠實是最好的策略”(honestyisthebestpolicy)。誠實常常比欺騙能給一個人帶來更大的好處,尤其從長遠和總體利益來看是這樣。隻有平時說話辦事誠實,絕不扯謊騙人,這個人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在社會中獲得立足之地。
儒家聖人孔子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人們總容易犯這樣的毛病,按照中國人的俗語說就是,嘴巴裏麵跑火車。說出話來讓你分不清楚真假,雲山霧罩的。時間長了人們就開始討厭這樣的人,把他的話也一概當成假話了。如果是這樣就真的寸步難行了。特別是在商業社會,一個人的信譽就意味著一切,沒有良好的信譽是很難取得成果的。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教育意義不言自明。這個故事的結尾讓人不寒而栗,試想如果這個放牛娃懂得“說話要誠實”的道理,就不會最後害了自己的性命。
說話誠實不僅僅是說講話的內容要真實,要不撒謊騙人,而且語氣也要誠懇,才能夠打動別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所謂“以誠動人”。
總之,雖然“道德”說起來是一個讓人難於親近的概念,僵硬而刻板,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不可避免地和道德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關係。工作要講職業道德,公共場合要講公共道德,商業生活有商業道德。總之,各式各樣的道德規範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人與人的語言交流——說話也有自己的道德原則。
首先,與人交談要誠懇信實不虛美。唐代的古文運動,主張要根除前朝文風中的浮華矯飾,提倡作文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實感。這雖然是千年以前的老夫子講怎麼寫作,但作為對於講話的要求仍是適合的。其次,與人交談要記得言多必失,應當審慎。有個笑話就能說明這個道理。警察在一條新開辟的隧道裏迎來了第一千輛通過的汽車,代表市政當局贈送給駕駛人一千元的幸運獎金和一枚紀念章,順便問道:“你拿了錢打算怎麼使用?”“首先,我要領取一份駕駛執照。”駕車人回答。他太太忙解釋說:“警官,我丈夫喝了酒,總是胡言亂語。”他那耳聾的媽媽補充說:“你看,我早知道,你偷了汽車,逃不了多遠的!”故事雖然極端了些,道理卻是顛撲不破的。其三,要言行合一重承諾。這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隻有言行合一才會取得別人的信任。最後,合情入理能服人。講話注重邏輯,不搞偏門,才能獲得別人的理解。
說話要禮貌周到
我們生活的國家是著名的禮儀之邦,講究禮數向來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而這種對禮儀的崇尚在與人談話中也有體現。
參加別人談話要先打招呼,別人在個別談話時,不要湊前旁聽;有事需與某人談話,可待別人談完;有人主動與自己說話,應樂於交談;發現有人欲與自己談話,可主動詢問;第三者參與談話,應以握手、點頭或微笑表示歡迎;若談話中有急事需離開,應向對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談話時若超過三人,應不時與在場所有人攀談幾句,不要同個別人隻談雙方知道的事情,而冷落其他人。如果所談的問題不便讓其他人知道,可另約時間。
在交際場合,要給別人發表意見的機會,另一方麵在別人講話時,也應適時發表個人的看法。對於對方談到的不便談論的問題,不應輕易表態,可轉移話題。要善於聆聽對方的講話,不要輕易打斷,不提與談話內容無關的問題。在相互交談時,應目光注視對方,以示專心。別人講話不要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視別處、老看手表等做出不耐煩的樣子,或做伸懶腰、玩東西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談話中要使用禮貌語言,如“你好”、“請”、“對不起”、“打擾了”、“再見”等。見麵一般先問好,如“身體好嗎?”“最近如何?”“一切順利嗎?”分別時講“很高興與你結識,希望今後再見麵”,“晚安,請代向朋友致意”,“請代問全家好”等。
說話要言之有物
《周易·家人》有警示後來人說:“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管是聽別人做講座,領導做報告,還是和周圍的人聊天,都會碰到言之無物、空洞乏味的時候,上麵講得很熱鬧,下麵聽眾卻覺得困頓乏味,嫌內容假大空,虛無縹緲,不知所雲。聽眾最怕聽到的演講就是言之無物,抓不到重點的。
為什麼會出現言之無物的情況呢?究其根本問題在於談話者、演講者沒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講內容。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要說話,怎麼能期待給聽眾一個內容充實、言之有物的演講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困難,簡單地說就是要很充分地精心準備自己的演講內容,在演講、講話之前比較透徹地理解問題,才能在演講時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有一次,美國一個內閣成員對伍修羅·威爾遜總統簡短的演講表示讚賞,並問他需要花多長時間去準備。威爾遜告訴他說:“這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假如我講10分鍾的話,那麼我要準備一個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