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說話的心理準備(3)(1 / 3)

某廠宣傳部長按廠的宣傳工作計劃,到一分廠宣傳時事政策。分廠一些工人正為下崗問題憂慮。但在這節骨眼兒上又不敢不來聽。當分廠廠長講了部長要宣講的時事政策內容後,台下一下炸開了鍋,吵吵嚷嚷,不可開交。部長扯開喉嚨大喊道:“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台下頓時靜了下來。部長故意停了一下才說:“我愛人下——崗——了!”台下先是一愣,隨即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接著部長就從自己愛人如何主動要求下崗講起,將夫妻的對話、兒女反對的言辭維妙維肖地描述一番。待聽眾情緒完全調動起來後,才簡要講了講為什麼要下崗、當前下崗的形勢等問題。事後,大家都說部長真會講話。

敢於應付各種責難

責難就是責備非難。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所談有疑問或不同意見而提出問題和反對意見。一般來說,這是善意的。另一種則是惡意的,故意刁難,搞惡作劇,以達到讓發言者難堪、出醜的目的。

對責難的控製辦法,也要區別對待:

1.對善意的責難應盡己所知,認真、負責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或解答對方的問題。

隻要不是涉及國家、組織機密和有傷風化等內容的,都應有問必答,不可用“無可奉告”之類的外交辭令搪塞。如果確實回答不了,要老老實實地表示歉意,或者留下另行探討的話語。

前麵所舉宣傳部長到分廠宣講時事政策,一女工站起來問道:“你老講形勢好,為什麼全國到處都在下崗?”部長說:“下崗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恰恰說明形勢好。現在一些地方。部門人浮於事,沒事做,而一些地方、部門又事多等人做,這正常嗎?一個工廠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產品沒市場,大家都發不出工資,還不如讓一些人下崗轉行,去幹社會需要的事。這樣,既滿足了社會的需求,大家又都有錢可掙,不比要死不活地吊著好嗎?”

2.對惡意的責難應針鋒相對,堅決、果斷地予以駁斥或揭露。

手法上可以多樣化:或反唇相譏,或以牙還牙,或幽默風趣。總之,不能讓其企圖得逞。在這種情況下,不予理睬、拒絕回答,或者發火、生氣,或者令其離開或自己離開,都是不恰當的:一是會助長其氣焰;二是混淆其他聽眾的視聽;三是有損自己的形象。

加拿大在同中國建交前,國內有一股敵視中國的惡勢力。外交官切斯特朗寧在參加議員競選時,有人站出來反對他說:“他出生在中國,是喝中國奶媽的奶汁長大的,身上有中國人的血統!”切斯特朗寧立即駁斥道:“我喝過中國奶媽的奶,這是事實。但喝過中國奶媽的奶就具有中國人的血統了嗎?諸位先生,你們不也喝過加拿大的牛奶嗎?你們身上是不是也有加拿大牛的血統了呢?”

美國前總統布什一次在演說時,台下遞上一張紙條,他打開一看,寫的是“傻瓜”。他若無其事地笑道:“以往別人遞紙條都是提出問題,而不落姓名;而這張隻落了姓名卻沒有提問題。”巧妙地將本想辱罵他的惡語,轉移到辱罵者身上。

善於借鑒別人的經驗

有人曾作過調查,想搞清楚人們進行口才訓練的原因和內心願望是什麼,調查的結果驚人的一致。大多數人的中心願望與基本需要基本是一樣的,他們是這樣回答的:“當人們要我站起來講話時,我覺得很不自在,很害怕,使我不能清晰地思考,不能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要說的是什麼。所以我最大願望就是可以在公眾麵前自信、泰然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且邏輯清晰,內涵豐富,讓人折服。”

我們不妨從別人的經驗開始我們的信心訓練。

卡耐基是一位享譽全球的當眾講話訓練大師,在他的一生中所收到的感謝信可以堆積如山。他的學生各行各業、三教九流都有。所有這些人都感到需要自信,需要在公開場合中表達自己的能力,好讓別人接納自己的意見。他們在達到目的之後,就滿懷感激地抽空給卡耐基寫信,以表示謝意。

看一下這一個個成功的範例,或許可以讓我們從感性上認識到獲得出色的當眾講話能力並非什麼很難的事情,他們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從戰略上藐視敵人”!

萊利先生是洛杉磯的一位商人,他曾避開在各種集會中講話的機會,但被選為大學勤學會的主席後,必須主持會議,逃避習慣了,但必須上場時,他怎麼辦呢?卡耐基先生告訴他一定可以成功,隻要他堅持訓練。經過三年的訓練,三年後,萊利先生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已排滿演說的日程表,甚至有一次英國首相被邀請在一次會議上演說,負責介紹這位政治家的不是別人,正是萊利先生。就是這位先生,三年前還在求問卡耐基自己是否有朝一日能夠當眾講話?而現在他的演講能力進步如此神速,同他的心理素質及自我認識和控製能力密切相關。

根特先生以半百年齡開始訓練,而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又有什麼可懼怕的呢?

有一位叫彼得森的醫生,是位熱心的棒球迷,經常去看球員們練球。不久,他就和球員成為了好朋友,並被邀請參加一次為球隊舉行的宴會。

在侍者送上咖啡與糖果之後,有幾位著名的賓客被請上台“說幾句話”。突然之間,在事先沒有通知的情況下,宴會主持人突然宣布說:“今晚有一位醫學界的朋友在座,我特別請彼得森大夫上來向我們談談棒球隊員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