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說話的心理準備(2)(1 / 3)

這種心理必須果斷、堅決,也不可能允許說話人作全麵、反複、認真的思慮。千鈞一發,迫在眉睫,當斷不斷,必為所亂。即使有很大危險,也在所不惜,不給對手留下申辯的機會。果敢不是妄斷。妄斷是情況不明,毫無把握,亂碰亂撞。而果敢是對情況有所了解,並有一定把握的心理反應。諸葛亮要是不了解司馬懿為人多疑,不了解司馬懿深知自己平生謹慎、從不冒險的心理,決不會果敢地大開四門唱空城計。

上例中王、張、江、姚“四人幫”在政治局會議上狼狽為奸,大放厥詞。他們在力主毛遠新留下來的同時,又突然提出江青要進政治局常委會,由張春橋準備三中全會報告。公開亮出了篡黨奪權的架勢,形勢危急。汪東興給華國鋒使了個眼色,華國鋒立刻拿出黨中央第一副主席的身份,敲敲桌子大聲說:“同誌們不要再吵了,現在雙方態度都已經很明確了,有些問題遠不是這次會議能解決的。根據大多數同誌的意見,我決定:毛遠新同誌回遼寧去。三中全會要作政治報告,也應該由我來作,應該由我來準備。至於黨中央的人事安排,經政治局討論後再由三中全會通過。現在,我宣布散會。”說罷站起身,扭頭就走。“四人幫”呆若木雞!

說話時的自卑心理調節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自卑感總是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感起源於在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信任、不自信、膽怯和痛苦的感覺。從普通心理學上說,自卑感一般指個人由於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如智力、記憶力、判斷力、氣質、性格、技能等欠缺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麵或幾個方麵不如他人的心理。自卑心理容易使人孤獨、離群、抑製自信心和榮譽感。當人的某種能力缺陷受到周圍人們的輕視、嘲笑或侮辱時,這種自卑心理往往會大大加強,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現出來。

調節和克服自卑感首先要培養自我意識。即通過直接和間接的自我認識,進而對自己心理和身體特征的研究而形成自我意識;或者通過自我監督和自我教育而形成自我意識等。其次要自我強化,即通過自己的行為結果來控製自己的行為。古希臘的演講家德摩西尼從小有口吃的毛病,而且講話時姿態也不好,老是一個肩高一個肩低,還愛不停地聳動。在崇尚口才的古希臘,像他這樣的自然條件要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演講家是很困難的。因而他十分苦惱,心中有很強的自卑感。不過,他並不氣餒,沒有被自卑所壓垮。相反,他以超常的毅力和吃苦精神進行刻苦訓練,每天清晨站在海邊口含石子練習演講。回到家中在兩肩的上方懸掛兩柄利劍,麵對一麵鏡子練習演講,以避免兩肩抖動。經過幾年的勤學苦練,德摩西尼終於練就了一口滔滔不絕的好口才,名列古希臘“十大演講者”之首。最後要進行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勵,即不斷在心裏提醒自己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行,且不比別人差。縱使是處於不利的地位,也要鼓勵自己增強自信。

說話時的羞怯心理調節

人都有羞怯感,在某些交際場合中,由於各種原因“羞於啟齒”是很正常的。但是社交活動中,說話是人們傳情達意、交流思想的手段,如果“羞於啟齒”就會造成交際障礙。

美國的一個心理調查表明,在宴會上與陌生人相處時,有四分之三的成年人會感到局促不安,至於在一些演講場合,由於羞怯心理造成的演講失敗更是屢見不鮮。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說話時的羞怯感是正常的心理現象,而任其發展。

因此,隻有克服交談羞怯的心理障礙,說話才能輕鬆自然,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效果。為此首先要提高認識水平,克服“無知”,勤於說話訓練和實踐,不斷總結經驗,保持心理平衡;其次要進行自我暗示,不斷鼓勵自己增強自信。另外要精心準備。林肯說:“即使是有實力的人,若缺乏周全準備,也無法做有係統、有條理的演說。”精心準備至關重要,隻有精心準備才能胸有成竹。

有一位英國演講新手要去向一群教養水平很高的聽眾講話,盡管他做了很充分的準備,但還是不放心,就去請教英國著名的演講大師法拉第先生,什麼是聽眾已經知道了的東西。法拉第幹脆利索地回答道:“他們一無所知!”

說話時的表現欲調節

人都喜歡表現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講,演講活動也就是一種自我表現。一個演講者往往需要有一定的自我表現意識,因為適當的表現欲能激勵演講者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成為推動演講者嶄露頭角、自強不息的內在動力。但表現欲過於強烈,超出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公眾接受的限度,就會把崇高的演講活動變成純粹的自我表現,這樣的演講者,在演講前會顯得躍躍欲試,急於想贏得聽眾的掌聲和喝彩聲,對自己的期待值很高。如果演講成功,贏得了掌聲,他會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自豪感;而要是聽眾並不買賬,會場掌聲稀疏,會後評價不高,頗高的期待值和一己的虛榮心得不到滿足,他又會氣急敗壞,惱羞成怒,或自輕自賤,悲觀喪氣,成了泄了氣的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