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過分強烈的表現欲是一種十分有害的心理障礙,而要克服這種障礙,我們主要得從以下三個方麵做起:
端正演講動機,明確說話目的;
正確看待榮譽、看待成功,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對榮譽產生過分奢望和貪婪;
正確評價自己,不要對自己作過高的估計,更不要自視甚高,打腫臉充胖子,千方百計在眾人麵前表現自己,那樣反而會讓人瞧不起。
說話時要學會自我控製
當眾講話前,發言者不可能預料到講話過程中會出現何種變故,如沒有一定自控能力,往往自亂陣腳。同時一句話說出去,在聽眾中也可能會激起不同的反響,甚至有的反響會大大出乎意料,如果這時不能控製好自己的情緒或不能很好地把握局麵,情況可能會越來越糟,越來越有失自己的水平。所以,在說話時,是否具備一定的控製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說話水平的標誌。
自製能力指的是說話者在整個說話活動中能夠自覺、靈活控製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言辭的能力。
當眾講話是一種複雜的精神活動,受心理的支配和製約。該不該說,怎樣說,何時起始,出現意外如何應對等等,能不能夠自我控製,直接影響著當眾講話的效果。
自製力與一個人心理素質密切相關,所以要結合前麵所述心理素質一節加以培養,這種基本能力有兩方麵作用。一方麵可以消除說話者害羞、恐懼、不敢說或不敢大膽說的情緒;另一方麵可以保證說話者在遭遇意外之時,情感不致大幅度波動而造成言辭的失誤。
掌握控製怯場的方法
怯場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場合,因緊張害怕而不敢說話,或者說話時顯得拘謹不自然。
怯場是一種心理障礙:要麼感到自己被說話場合的氣氛、形勢所壓迫;要麼顧慮自己說得不好或說錯;要麼擔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對手,因而畏首畏尾,誠惶誠恐。
其實,這種心理障礙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麵前可以滔滔不絕,可一與外人交談,他就難以啟齒;有的人平時在三兩個人的場合可以口若懸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上台,就心慌意亂,語無倫次。這說明他不是不能說,而是有心理障礙而非講話能力所致,隻要破除這種障礙,怯場也就會消失。
破除怯場心理障礙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1.豁出去了。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敢在公眾場合自如說話,都有一個艱難的“第一次”。美國羅斯福總統說過:“每一個新手,常常都有一種心慌病。心慌並不是膽小,而是一種過度的精神刺激。”古羅馬著名演講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講就臉色發白、四肢顫抖;美國的雄辯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時兩個膝蓋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前總理英·甘地首次演講不敢看聽眾,臉孔朝天。隻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態,管他三七二十一,整個人也便放開了。
2.加強訓練。如朗誦、自言自語,與陌生人大膽交往、與親近熟悉的人交談,多聽別人當眾講話等。
3.視而不見。就是自己在發言前,心中有聽眾,但在發言時,眼中不能有聽眾,隻顧按自己的意圖去表達。一位教師第一次登台講課效果就不錯,有人向他請教經驗,他說:“備課時我心中一直想著學生,可一上講台,我眼中所見,隻有桌椅而已。這樣,我就放鬆自如了。”
4.作好準備。這在非即席發言中是容易做到的,對當眾講話的話題要有所了解,事先可廣泛收集資料,打好草稿,這樣講話時就可作到心中有底,臨場不亂。
說話時要掌握主動
每個優秀的講話者都明白在講話中把握主動,有效控製現場的重要作用。
在實際交往中,說話人雖然居於主導地位,但是客觀反應如何,現場形勢如何發展、變化,是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把握的。即使是事前有較充分準備的單向交流,在進行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自己無法預料的情況。這些情況會幹擾、阻礙講話活動的順利進行。如果一個人不能實施有效的控製,所說的話就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
1997年11月1日,在美國訪問的江澤民主席應邀到哈佛大學演講。美國的一些抗議者違反了事前不準用高音喇叭的規定,在會場外高聲嚷嚷。但江澤民的演講毫不為之所動,按計劃圓滿完成。與會者凝神傾聽,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在回答聽眾問題時,第一個提問的美國女士問道:“您訪美一開始就說那些抗議者的喊聲是噪音,現在會場外還有抗議者在喊叫,您是否認為他們也是噪音呢?”江澤民回答說:“自從我來到美國,這些人就一直跟著,整天喊,這可是體會到了美國式的民主。請注意,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美國式的民主。這是書本上學不到的(熱烈鼓掌)。今天我在這裏演講,雖然我71歲了,但聽力很好,仍然聽到外麵的喊聲。我的辦法就是盡量使自己的聲音高過外麵的聲音(長時間熱烈鼓掌,笑聲不斷產生)”。這一回答,本身就是一種控場能力的表現,同時又告訴人們應當怎樣控場。無怪他的演講和答問被波士頓的報紙稱為“有世界級政治領袖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