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會說話,其心理素質一般都優於常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質不是天生的,需要後天的鍛煉和培養。
會說話體現的心理素質
以口才素質和需要來說,口才家的心理素質訓練和培養包含很多方麵的因素,我們擇其要者介紹以下三個方麵:
1.自信,我們以演講為例,有些自信心弱的演講者,在一次演講中遇到失敗,就一蹶不振,形成自卑和壓抑心理,這對演講是很不利的。其實,對演講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應該辯證地看待並作具體的分析。
有的演講者常常為自己的容貌、服飾、年齡、性別而惴惴不安;有的演講者以自己的職業“不高尚”自慚形穢;有的演講者為自己演講的內容過於平淡而認定難以成功;有的演講者又以聽眾的文化教養、理論素質、欣賞水平不高或過高而感到憂慮、畏懼;等等。
其實,有些不利因素,隻要演講者能夠正確對待,想方設法加以改進,是可以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的,大可不必把問題看得過於嚴重。特別是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不利條件,即使對演講造成了某些幹擾,聽眾也是可以理解的,演講者完全可以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實際演講上去,不要為一些小事影響了自己水平的發揮。
《演講與口才》雜誌曾上登載了這樣一篇文章:
一位大專女生,有一回她接到同學的電話,問她願不願意做“家教”。她很驚奇,以為是天方夜譚,疑惑地問:“我能行嗎?”同學說:“行不行,你去試試看嘛?”被教的是個初中女生,智力稍弱,經她一段細心輔導,學習有了明顯進步,不久又參加了“高中—大學”的一體化考試,結果初試告捷,順利進入複試。初中生的家長很高興,對女兒說:“能考上一體化,多虧了這位小教師,往後啥時候也不能忘了你的啟蒙教師。”這位大專女生方才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家教才能。找到了自信,勇氣倍增,畢業後也打算不要包分配,自己去南方闖闖。放棄實踐,不敢試驗,自信就找不到基石與支點;抓住機會,投入你的實踐,找到的不隻是自信,還有你人生的起跑線。
2.自控冷靜,是使人們的智慧保持高效和再生的條件。因為隻有在頭腦冷靜的情況下,人們才能迅速認準並抑製引起消極心理的有關因素,同時認準和激發引起消極心理的有關因素。
例如,社交中演講者在遇到聽眾不願聽或提出責難的情況下,要想對恐慌和不滿情緒加以抑製,就隻有通過冷靜的分析,找到真正的原因是在聽眾方還是在自己方麵,具體原因是什麼。腦子不冷靜,不知道怎樣控製自己,就發現不了問題,場麵就會失控。所以,口語交際中不論出現什麼情況,首先需要的是沉穩、冷靜。
3.隻有冷靜,才會有適當的自控。
英國首相威爾遜在一次群眾大會上演講時,反對者在下麵鼓噪,其中一人高聲大罵:“狗屎、垃圾!”麵對聽眾可能產生的誤解和騷動,威爾遜首相沉穩地報以寬厚的微笑,非常嚴肅地舉起雙手表示讚同,說:“這位先生說得好,我們一會兒就要討論你特別感興趣的髒亂問題了。”搗亂分子頓時啞口無言,聽眾則報以熱烈的掌聲。
4.自強對於一個說話高手來說,其自強表現為不怕失敗,不怕打擊和挫折,敢於和善於從口語交際失敗中一次次崛起,敢於和善於從挫折中一次次挺直腰杆走上講台,有意識地在順境、逆境、勝利、失敗等各種情境中經受鍛煉和考驗,以此來培養自己堅強的忍性。
古代的思想家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宋代大文豪蘇軾也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不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這些古訓,對於今天人們訓練意誌和堅強品德,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關鍵是要正確地看待失敗。一次失敗是人生的一杯苦酒,但不是人生的徹底失敗。一個人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隻要他不甘於失敗,不氣餒,以積極的態度分析原因,吸取教訓,堅持不懈地講下去,就會從失敗走向成功。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過:“最勇敢的人有時是最不幸的人。因此就有傲然抗衡勝利的意氣揚揚的失敗。”
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要善於從失敗中培養成功。障礙和失敗,是通往成功的兩塊最穩靠的踏腳石。若肯研究它們、利用它們,便沒有別的因素更能對一個人發揮作用。且回頭看看,難道你不見失敗在那裏幫助過你嗎?”他還說:“是失敗使骨頭緊硬;是失敗化軟骨為肌肉;是失敗使人不可征服。”這些話對人們培養自己的自強心理,是很有啟發的。
了解說話時的心理類型
人們當眾說話水平的高低與心理狀態不同的類型,在說話時便有不同的表現。心理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