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好口才必備的原則(4)(2 / 3)

所以,當你聽到別人的意見和你一樣時,你要立刻表示讚同。不要以為這樣做會被人認為你是隨聲附和,因而就不吭聲了。不吭聲,雖然不會被人誤解為隨聲附和,卻也容易使人認為你並不同意。

同樣,當你聽到別人的意見和你不一致時,你也要立刻表示你什麼地方不同意、為什麼不同意。不要以為這樣做會傷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聲。

不要觸及別人的痛處

我們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還應當注意到每個人身上也都有幾片“逆鱗”存在,惟有小心觀察,不觸及對方的“逆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痛處”,才能保持圓融的人際關係。

英國作家托馬斯·富勒曾經寫道:“失足引起的傷痛很快就可以恢複,然而,失言所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可能使你終身遺憾。”

一個人若想和上司、同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定要記住:保持適當距離,做事公私分明,尤其要注意,言談之間不要說到別人的痛處。

被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件不愉快的事。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去碰觸別人的痛處,不但是待人處事應有的禮儀,更是在都市叢林中左右逢源的關鍵。

有修養的人即使在盛怒之下,也不會擴散憤怒的波紋;但是涵養不夠的人,被激怒了,往往就會麵露凶貌,口出惡言,甚至隨手拿起手邊的東西往地上摔。

某些人暴跳如雷的時候,還會口不擇言,用侮辱性的語言攻擊別人最敏感的隱私,這是相當不明智的行為。

一旦你攻擊他人的痛處,修養好的人雖不至於當場發作,與你破口對罵,但心中的疙瘩和怨恨往往難以抹平,如果不幸他是你的上司或客戶的話,你就會變成被“封殺”的對象。

在公司裏,“封殺”意味著調職、冷凍、開除。如果你是公司負責人,“封殺”就代表對方拒絕繼續與你往來,或是“凍結彼此的關係”。

中國古代有所謂“逆鱗”的說法,強調即使麵對溫馴的蛟龍,也不可掉以輕心。

傳說中,龍的咽喉下方約一尺的部位,長著幾片“逆鱗”,全身隻有這個部位是逆向生長的,萬一不小心觸摸到這些逆鱗,必定會被暴怒的龍吞噬。

至於其他部位,不論你如何撫摸或敲打都沒關係,隻有這幾片逆鱗,無論如何也觸摸不得,即使輕輕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其實,每個人身上也都有幾片“逆鱗”存在,即使是人格高尚偉大的人也不例外。惟有小心觀察,不觸及對方的“逆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痛處”,才能保持圓融的人際關係。

掌握一定的世事知識

世事知識指的是社會生活中方方麵麵的常識、經驗、教訓、風土、人情、習俗、掌故等等。這種知識是一種客觀存在,一般勿需潛心去學;隻要不脫離社會生活,在實踐中都會逐步體會、感悟得到。人們要想豐富自己的語言修養,實現當眾講話的溝通目的,必須具備這類知識。曹雪芹就認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不諳世事的人,所發言辭要麼造成笑話,要麼釀成苦酒。

1974年美國康寧公司將一件製作精巧的蝸牛工藝品贈送給中國政府。當時中國正在搞“批林批孔”,江青臆斷這是對中國的侮辱,旨在譏諷中國像蝸牛一樣龜縮、爬行。周恩來指示外交部,急電中國駐美聯絡處調查。時任聯絡處對內參讚,又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冀朝鑄說:“不用調查,蝸牛象征有耐心,這是表示祝福的意思。”聯絡處將冀朝鑄這權威性的世事知識報回國內,江青這才悻悻地收斂起發難的嘴臉。這事既說明冀朝鑄熟諳世事,也成為江清不懂世事的笑柄。

世事知識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的,但有時對某些世事知識,人們卻沒有實踐的機會或可能。比如你從甲地到乙地,對甲地的世事知識,你可能具備,而對乙地的,你可能就不具備了。但你卻不能沒有言辭的表達。怎麼辦呢?這就得學、得問。孔子有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國曆來也有“入鄉隨俗”之說,到哪個地方,就要了解哪個地方的世事。這樣才能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照搬甲地的世事或不顧乙地的世事,都會自討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