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位怒上心頭的總經理還是忍了忍,他想得先了解一下:到底是這位科長本身不稱職而聽信了錯誤信息呢,還是由於不可預料的原因導致的?
於是,這位經理壓下了心中的怒火,隻是心平氣和地把科長叫來,叫他把判斷失誤的原因寫一個報告交上來。
事情就這樣拖了一段時間,幾個月之後,這家公司因為這位市場調查科長提供的信息極為準確而飽賺了一筆。
於是,總經理又叫人把那個科長請來,說:“你上次的報告我看了,你們的工作做得不太細致,有一定責任,但主要是不可預測的意外原因造成的,因此公司決定免除對你的處罰,你也就不要把它再放在心上,隻要以後記取教訓就行了。這一次,你做得不錯,為公司提供了重要信息,我們仍然一樣地表揚你。”
說完之後,總經理隨即從辦公桌裏拿出一個紅包遞給他,這個科長接過來時,不禁眼眶泛紅。
因此,千萬要切記,在開口批評人之前,一定要了解事實,在心裏問一下自己:“我不會搞錯嗎?”
否則,亂指責人,不僅落了個亂罵人的壞名聲,事後還得向下屬賠禮道歉。
然而,就算是你能放下架子,坦率地向下屬說:“對不起,是我弄錯了。”下屬所受的傷害和內心對你的憎惡,卻很難一下子就冰釋。
如果你了解這個錯誤確實是下屬犯的,也還要進一步調查和思考:這個下屬該承擔多大的責任?錯誤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是一時的疏忽,還是責任心不強,甚至是明知故犯?
因此,你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口,要牢記一句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見到問題時,先別忙著發怒和批評人,而是去了解情況。
這樣一來,主動權就操縱在你的手裏,你想在什麼時候、采取什麼方式對他進行批評,完全由你決定。
切莫自以為是
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喜歡抬杠,隻要和別人一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麼,他總要加以反駁,其實他自己一點主見也沒有。不過當你說“是”時,他一定要說“否”,到你說“否”的時候,他又說“是”了。這是一種極壞的習慣,事事要占上風,處處自以為是。生活中,如果你不幸成了那樣的人,那請認真地聽從別人的告誡。
即使你真的比別人見識多,也不應該以這種態度去和別人說話。這種不良習慣使你自絕於朋友和同事,沒有人願意給你提意見或建議,更不敢向你提一點忠告。你或許本來是一個很好的人,但不幸染上了這種習慣,朋友、同事們都遠你而去了。惟一改善的方法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談論當中,你的意見未必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錯的。把雙方的意見綜合起來,你至多有一半是對的。那麼,你為什麼每次都要反駁別人呢?
大概有這種壞習慣的人當中,聰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聰明的人,也許他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他以為這樣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實上完全錯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沒有必要費心進行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們平常談話的目的,是消遣多於研究吧,既然不是在研究討論問題,又何必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固執己見呢。另外有一點應該注意,那就是在輕鬆的談話中不可太認真了。
別人和你談話,他根本沒有準備請你說教,大家說說笑笑罷了。你若要硬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即使確是高超的見解,對方也決不會樂意接受的。因此,你不可以隨時顯出像要教訓別人的神氣。
當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議時,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讚同,但起碼表示可以考慮,不可馬上反駁。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應注意,太多的執拗能把有趣的生活變得枯燥乏味。
如果別人真的犯了錯誤,而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你也不要急於求成,不妨往後退一步,把時間延長一些,隔幾天再談,否則,大家固執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傷害了感情。因此,在社交中,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一個固執的人,惟有這樣才能獲得人們的讚賞和喜愛。
大量事實說明,人們談話時都有一個目的:想知道別人對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並進一步希望別人對某件事情和自己能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別人的看法與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便會感到極不舒服,甚至立即不高興起來,這是人很正常的一種情緒反應,當然這也是一種很不利於人際交往的現象。因此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更應該注意的是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切莫自以為是,即使在別人不同意你對某事的看法時,也應該顯得對此很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