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根就任美國總統後,第一次出訪加拿大,時值加拿大正舉行反美示威遊行。一次,裏根總統的演說為反美示威遊行的人群打斷。隻見裏根總統麵帶笑容對陪同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說:“這種事情在美國時有發生,我想這些人一定是特意從美國來到貴國的,他們是想使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雙眉緊鎖的特魯多眉開眼笑了。裏根自己高超的說話水平,故作曲解、否解,解脫了主人的窘迫,又體現了一位大國總統的胸襟與氣度。
利用歧義。利用特定場合,造成情境歧義。例如,魯迅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校方曾召開一次專門會議,無理削減一半經費,遭到了與會人員的反對。校長林文慶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陰陽怪氣地說:“關於這件事,不能聽你們的。學校的經費是有錢人付出來的,隻有有錢人,才有發言權!”他剛說完,魯迅立即從口袋裏摸出兩個銀幣,“叭”的一聲“拍”到桌子上,鏗鏘有力地說:“我有錢,我有發言權!”致使林文慶措手不及,狼狽不堪。魯迅講的“有錢”和林文慶說的“有錢”是兩個概念,二者所包含的語意相差甚遠,魯迅正是巧妙地利用交際環境造成的歧義,給林文慶當頭棒喝,壓下了他的氣焰,打亂了他的陣腳,實現了當眾講話的特定目的。
正話反說。利用情境的參與,正話反說,擺脫不利的話語交際環境。例如,蕭何以謀反罪誅殺韓信後,又召集群臣,設下油鍋,要韓信的謀士蒯通當眾供認和韓信謀反的罪行。在這種特殊環境的製約下,蒯通無法直陳其詞,便用正意反說的方式先數了韓信的“十罪”,接著又列舉了韓信的“三愚”:“韓信收燕、趙,破三秦,有精兵四十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漢王駕出成皋,韓信在修武,統大將二百餘員,雄兵八十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韓信九裏山前大會戰,兵權百萬,皆歸掌握,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韓信負著十罪,又有此三愚,豈不自取其禍!”蒯通明為數說韓信的罪狀和愚蠢,實為韓信鳴冤叫屈,致使滿朝文武為之動容,贏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蕭何難以下手烹殺。
言此意彼。利用情境的微妙關係,言此意彼,使雙方心領神會,從而實現交際目的。二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到華盛頓會見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美國共同抗擊德國法西斯,並給予物質援助。丘吉爾受到熱情接待,被安排住進白宮。一天早晨,丘吉爾正躺在浴盆裏抽著他最愛抽的特大號雪茄。突然,美國總統羅斯福推門進來,丘吉爾大腹便便,肚子露出水麵,這兩個世界大國的領導人在此刻會麵,確實非常尷尬。而丘吉爾扔掉煙頭,利用這種特殊的情境以幽默的口吻說:“總統先生,我這個英國首相在您麵前可真沒有一點隱瞞。”說完,兩人哈哈大笑。丘吉爾正是用言此意彼的手法,既解除了當時的窘態,又借此向羅斯福袒露聯合抗擊德國法西斯的誠意,增進了會談時雙方的相互了解與信任,促進了這次談判的成功。
說話貴在情真意切
大量事實證明,說話的魅力並不在於語言的華麗、講話的流暢,而在於你是否傾注了感情,表達了真誠!最能推銷產品的人並不一定是口惹懸河的人,而是善於表達真誠的人。當你用得體的話語表達出真誠時,你就贏得了對方的信任,建立起人際之間的信賴關係,對方也就可能由信賴你這個人而喜歡你說的話,進而喜歡你的產品了。
當眾講話也是同樣道理。背得很熟,講得最順暢的演講也不是最好的演講。滔滔不絕、一瀉千裏的演講雖然流暢優美,但是如果缺少誠意,那就失去了吸引力,如同一束沒有生命力的絹花,很美麗但不鮮活動人,缺少魅力。因此,發言者首先應想到的是如何把你的真誠注入講話之中,如何把自己的心意傳遞給對方。隻有當聽者感受到你的誠意時,他才會打開心門,接收你講的內容,彼此之間才能實現溝通和共鳴。
正如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說話時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人是感情動物,語言所負載的信息,除了理性信息外,還有感情信息。這種感情信息,內涵十分豐富。其功能不僅要訴諸人的理智,而且更要打動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