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態語是一種借助手勢、表情、體態、動作來達意傳情的特殊語言。它要借助非有聲語言傳遞信息、表達情感,是參與交際活動的一種不出聲的輔助語言。人們運用它可以彌補有聲語言之不足。早在孔子時代,對勢態語便有了論述。如孔子說:“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勢態語不僅輔助有聲語言表情達意,還能體現人的氣質風度,顯示一個人風姿美的魅力。如某人演講的結束語說:“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明天,擁抱未來!”說話時張開雙臂,目視前方,顯得生動、形象。既是一種情緒的自然流露,又具某種象征意味,極富感染力。靜態體語,如眼神,與有聲語言具有一種同步效應。人的喜怒哀樂,都能從眼神中顯露出來,正可謂:“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身精神,具乎兩眼”。當眾講話時,恰當地運用靜態語和勢態語,二者有機結合,定能形象地傳情達意。
感情的表達必須看清對象,顧及場合,把握特定場合交際雙方的特定關係,否則,其後果將是十分嚴重的。這也說明,貫徹話貴情真的原則,必須同時貫徹話由旨遣、話因人異和話隨境遷三項原則,說明口才施展的這4項原則是互相聯係、互相製約的完整體係。
注意情理結合
有的說話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如說服、勸解、撫慰、交心、解釋等等。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情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這樣的交談才會有效。古人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彼此的情感是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的,隻有情相通,心相近,所說話才能在對方的心靈上產生共鳴,發揮作用。因此要向對方說理,必須先了解對方的心理與情感需求,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思想感情上接近、溝通,產生“自己人”效應,說理才能奏效。
當然,以情說理,重要的是找準對方情感上的“突破口”。先前縱橫家的鼻祖鬼穀子曾經說過:“仁人輕貨(財物),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拒危;智者達(知曉)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之以道理,可使立功。”就是說要抓住對方心理與情感上最易打動之處,將“情理”和對方的個性、處境、心思等因素緊密相連,申明利害,滿足其最高情感價值需求,使之心動。而且在說理過程中,還要善於適應對方情緒思路的變化,因勢利導。如順著對象具有的種種疑慮,層層排除;順著其合理的見解,適時讚許;根據其兩難的處境謀劃協助之;根據他憎惡的地方獻策對付之。這種揣摩情意的說理方法通常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
將以情服人與以理服人結合起來,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在與人交流的時候達到目的。
了解狀況再說話
富蘭克林曾經提醒我們:“當發怒和魯莽開步前進的時候,悔恨也正踩著兩者的足跡接踵而來。”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勃然大怒,隻不過是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而已,絕不會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或是走出困境。
某企業的一個市場調查科長,因為提供了錯誤的市場信息而造成了企業的重大損失。犯了這樣嚴重的錯誤,毫無疑問,企業總經理可以不問理由地對他進行斥責,甚至撤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