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好口才必備的原則(1)(2 / 3)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擅於利用多角度表情達意,甚至應付責難。在一次酒會上答記者問時,他說:“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記者通過新聞媒介把此話捅了出去。華盛頓議員們大為憤怒,紛紛要求馬克·吐溫道歉並予以澄清,否則就將以法律手段控告他。過了幾天,《紐約時報》上果然刊登了馬克·吐溫致聯邦議員們的道歉啟事:“我考慮再三,覺得此話不恰當,而且也不符合事實,故特此登報聲明,把我的話修改如下:‘美國國會議員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的’。”馬克·吐溫巧用肯定與否定的不同視點,將同一思維形式以不同句式表達,貌似不同,實則仍舊表達自己的輕蔑和鄙視。

多變的句型人類語言豐富多彩,要生動運用豐富多變的口語句型形象,直接表達講話目的。這一特點,人們在日常言語、社交談話、會議報告、節目主持,以及一些論辯、促銷、導遊等多種口才表現形式中可見一斑。具體說來,句型多變主要表現在不僅有常見的主謂句,還有很多非主謂句,如名句、動句、形句;主謂倒裝,定狀異位等等。如當年日本侵略者將天津“南開”炸得一塌糊塗,不少人哀歎:“南開成了難開!”當時的南大校長張伯苓聽了,說:“難開?那要加一個標點:‘難,開!’”這裏張校長巧用標點,將“難開”這一偏正短語變為轉折關係的複句,便將那知難而進,遇挫愈堅的意與情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了。事後有人為此專門撰文《一個標點顯人格》,可見句型多變的藝術魅力。

善於現場調控

周恩來曾有一次在記者招待會上答記者問。一位西方記者不懷好意地問:“請問總理先生,中國可有妓女?”周恩來正色回答說:“有。”這一問一答引起了全場的騷動,總理緊接著說:“在中國的台灣省。”話聲剛落,全場響起了一陣掌聲。那位西方記者接著又說:“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這句話實質是譏笑我國的貧窮。這時,周恩來以幽默的口吻回答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這一回答,使全場為之愕然,場內鴉雀無聲,都在靜候總理的解釋。總理接著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麵額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幣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中國人民銀行是由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金融機構,有全國人民作後盾,信用卓著,實力雄厚,它所發行的貨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總理的話再次激起了場內聽眾的熱烈掌聲。人們不能不折服於周恩來妙語連珠的話語調控能力。那麼,如何獲得這種調控能力呢?細心地揣摩一下周恩來應答如流的口才,是可以得到諸多啟發的。

要有強烈的自信意識林肯說過:“不論人們如何仇視我,隻要他們肯給我一個略說幾句的機會,我就可以把他們說服。”這是何等自信!大凡曆史上的領袖人物都具有這種強烈的自信意識,很多革命領袖尤其如此。“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絕不被敵人所屈服。”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來自於對自己的軍隊堅定的信任。有了這種堅定的信任才會對自己的觀點,對自己的表述目的堅信不疑,表述時才會神態自若、思維敏捷、記憶精確,興奮與抑製過程才會處於最佳狀態,表述才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才會毫無做作,真切動人,從而產生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使表述目的得到最佳實現。一個沒有目標,膽小猶豫的人是沒法發揮當眾講話的力量的,其講話的目的更是無從實現。

要有豐富的學識、閱曆,對表述材料要充分熟知,“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像毛澤東、周恩來等許多偉人和名人那樣談吐睿智、幽默,都是以學識淵博和閱曆豐富為基礎的。所以要有好的口才,必須多讀書、多參加實踐,並且做卡片之類的方法把知識儲備起來,這樣說話時才有材料可供調遣。在具體說話時,則應當對表述的材料充分熟知。這裏所說的熟知,不僅指對材料的明確理解和清晰記憶,還包括根據表述類型所作的不同選擇和準備。例如在“以事告人”為目的的表述中,主要依靠運用記憶,精確地說明和解釋有關人或事的狀況、特征等,使對方確切理解你所傳達的信息;在“以理服人”的表述中,就要求說出自己的精湛理解,以便有說服力地影響對方,使人們建立起新的觀點,或強化已有的觀念;在“以情動人”的表述中,就需要真摯地表達出預有體驗的豐富情感,以便極大地感染聽眾;使其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總之,廣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曆可使人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礎上當眾講話,聽眾能從中獲取有益的信息,表述者也可從容不迫,揮灑自如,充分占有材料,熟知材料是培養自信的基礎條件,正所謂“充實,是自信的前提”。

要思路靈活,思維敏捷在社會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有的人書讀得不少,閱曆也不淺。但卻未必思路靈活,思維敏捷,他們思考問題隻會求同,不會求異,因此他們說話往往引不起聽眾的共鳴,達不到交流的目的,我們一定要引以為誡,注意講話的形式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