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訓練說話的本領(5)(2 / 3)

1.首語。什麼是首語?簡單地說,就是通過頭部活動來傳遞信息。主要包括點頭語和搖頭語。頭為六陽之首,首語的地位同樣也不容忽視。

在表現形式上,有點頭、搖頭、偏頭、回頭、仰頭、低頭、垂頭7種,所含意思各不相同。在特定的交際環境中,點頭,表示讚同、肯定、鼓勵;搖頭,表示反對、否定、懷疑;偏頭,表示詫異、猶豫、不解;回頭,表示欣賞、拒絕、回避;仰頭,表示景仰、傲慢、堅強;低頭,表示嬌羞、順從、沉思;垂頭,表示無奈、沮喪。

頭部動作中,以點頭和搖頭最常見,含義也最豐富。它們所代表的意義也很寬泛。尤其是點頭,除了前麵所提到的讚同、肯定、鼓勵外,還可表示問候、致意、感謝、滿意、理解、舒暢、表揚、擁護、放心、尊敬、佩服等等。

搖頭所指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在雙方交際中,一方被另一方問及某人、某事、某問題時,他要表示反對、否定、拒絕,可以搖頭;而他要表示不知道、回答不了,或者表示此時此地不宜回答、不宜談此事,也可以搖頭。這就需要交流雙方根據現場的情況及自己的經驗去加以判斷了。

頭部是人身體上最具區別性的部位,具有豐富的傳情達意的作用。如何動,對說話者來說,是情感的表達;對接受者來說,則可由此獲得信息。唐代詩人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小詩《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沒有奇特想象,沒有華美詞藻,一個“舉頭”,一個“低頭”,就把詩人旅途中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舉頭”,觸發了思念;“低頭”,陷入了沉思。一“舉”一“低”,動作簡單,卻含義深刻。

2.手動。手動,就是用手(包括手指、手掌、手臂)的活動來表達情感,傳遞信息。亦即所謂的手勢。

當眾講話的手勢不但能強調和解釋語言所傳達的信息,而且往往能使講話的內容更豐富、形象、生動,讓聽眾可聽、可看、可悟。

手勢在演講中的作用和類型有:第一是用來表達演講者的情感,使之形象化、具體化,即所謂“情意手勢”;第二是用來指示具體對象的,即“指示手勢”;第三是用來模擬狀物,比劃大小的,即“象形手勢”。在哪種情況下用哪類手勢,都應視演講內容而定。因此在手勢運用上必須注意:一要簡潔易懂;二要協調合拍:三要富於變化;四不要無節製地頻繁使用。

有以下幾種手勢在當眾講話時被經常應用:

精確抓握手法。在這種節拍信號中,手的動作好像有意識地概括想象中很小的話題,但是手的動作不能延續到大拇指尖與其他指尖真正地觸及到一塊。這意味著演講者強調精辟的意圖勝似事實上精確的本身。

揮動的手好像在尋找所探討的答案,但演講者未能真正闡明這個答案。在演講中,演講者碰到具有探討性和不肯定無把握的問題時,常用這種手勢,手部動作表現為食指彎曲與微曲的拇指間有些許距離,其餘三指緊握。

強力抓握手法。演講者在演講時總想控製大廳的氣氛,如果聽眾並不是聚精會神地隨從演講者的意願,那麼演講者可采用意圖式強力手勢吸引聽眾。手指呈僵硬,五指分開,稍微彎曲,自然向前展開,隨即僵硬的五指自然鬆開。

手掌向外式。這是談判者慣用的手勢。雙手微顫動地向外開展,其本身暗示了說話人願意放棄某些條件,主動接觸受話者。這是一種強烈的表達願望方式,它希望說者和聽者之間早已形成的鴻溝能搭起一座橋梁,從而使聽者盡可能地進入演講者的“思想意境”,理解其暗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