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訓練說話的本領(4)(2 / 3)

前蘇聯作家費定在《初歡》中寫道:“眼睛會發光,會發火花,會變得像霧一樣暗淡,會變成模糊的乳狀,會展開無底的深淵,會像火花和槍彈一樣投射,會質問,會拒絕,會取予,會表示戀戀之意……”在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的眼神可以傳達不同的信息,交流不同的思想感情。

在有較多聽眾的場合,可以采用環顧或虛視的眼神。環顧就是視線有意識地自然流轉,環顧全麵。它可以同所有聽者保持眼睛的接觸,使每個聽者都感覺你看到了他,從而增強相互之間的感情聯係,提高他們參與說話的興致。同時,這種方法還可以使說話人通過多角度的視線接觸,比較全麵地了解聽眾的心理反應,以隨時調整自己的話題。當然環顧要自然適度,速度應適當放慢,不能說話時眼睛老是頻繁亂轉,那樣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還會使人感覺你心不在焉,目空一切。而所謂虛視是指目光似看非看,好像在看什麼地方,什麼聽眾,實際上什麼也沒看,其範圍一般在聽眾的中部或後部,可用以調整消除飄忽感或呆板感,還可以消除說話人的緊張心理,幫助說話人集中精神思考講話的內容。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十分善於運用眼神語。

保爾·拉法格回憶馬克思時說:“當某一個人在談話中加入幾句俏皮話或機敏的答辯時,他的眼睛便在濃密的眉毛下快活地嘲弄地閃動起來。”

李卜克內西回憶恩格斯說:“他在觀察人們和事物的時候,不是用玫瑰色眼鏡或黑色眼鏡,而是用明察秋毫的目力。他的目光從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麵,而總是要洞悉底蘊。這種明察秋毫的目力,這種‘慧眼’,這種自然之母隻賦予少數人的洞察力,都是恩格斯所有的。這一點我在第一次會見他的時候就覺察到了。”普·凱爾任采夫回憶列寧時說:“他演說時的姿態,他的純樸,而首先是他的一雙目光炯炯能看到人們內心深外的眼睛——都使我覺得是非凡的。”

當眾講話時要注意觀察聽眾的眼神,以便了解聽眾的心態從而隨機調節講話策略。

聽者的眼神黯淡無光,表明其內心有憂傷,說話時就不要神采飛揚;聽者眼神突然明亮,表明其對自己或自己的表現產生興趣,說話時就應趁熱打鐵;聽者眼神遊移躲閃,表明其慌亂心虛,說話時就應窮追猛擊;聽者眼神沉靜堅毅,表明其成竹在胸,說話時應謙虛謹慎。

當別人用壓倒性的目光盯視你時,你不要看他的眼睛,而是在他前額眼眉的上方找一個地方,然後就目不轉睛地盯著看那個地方。這樣,誰也沒辦法用目光的逼視將你壓倒,最後那個人除了將自己的目光也降低之外,別無選擇。

當然在您憤怒時也不妨以目光表示出來。據說19世紀埃及有名法官叫達烏德,雙目犀利,眼光敏銳,在審案時,端坐在甕中,上麵僅露出自己的頭,用自己的威嚴目光死死盯住犯人,陰森可怖、寒氣逼人,因此,犯人多會招供。這當然也許僅僅是傳奇式的傳說,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倒有一張怒容滿麵、目光炯炯的照片,據說這是加拿大攝影家卡希的傑作,當時老丘剛步入鏡頭之內,卡希猛然向前,一把奪下了他的煙鬥,首相毫無思想準備,一時勃然大怒,雙目圓睜,一手叉腰,氣勢咄咄逼人。後來,這張照片就成為二戰時英倫三島“永不投降”的精神象征,不能不說這是管理者態勢語言成功運用的一個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