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此重任,以慕容延釗最合適,可惜他已病歿;韓令坤、石守信雖不如慕容延釗心思縝密,但畢竟是故人,忠實可靠,無奈兩人都執意推脫;王審琦和張瓊雖忠心不二,卻缺乏調度千軍萬馬的才能。
趙匡胤因選擇西征軍主帥,反複推敲比較,而出師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萬般無奈之下,隻好退而求其次,任命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都部署,率領禁軍五萬,地方軍五萬,由鳳州進軍,又派都指揮使曹彬,領禁軍五萬,從歸州入蜀。
臨行之前,趙匡胤在講武殿宴饗諸將,叮囑王全斌、曹彬等人說:“此番征討西川,責任重大,一路上攻城破府所得的財物,盡可賞賜給將士,唯不可濫殺無辜。若有違背,朕必嚴懲不怠!後蜀久不習兵,必難敵我大宋雄師。平蜀之後,主力速速回京,切不可長期滯留!”
實際上,趙匡胤並不擔心此役能否取勝,他最擔心的是取勝後軍隊滯留不歸,甚至在蜀中獨立。他的意思,諸將也很清楚,自然一一應允。
次日,大軍誓師西征。十五萬人馬,懷著必勝的信心,浩浩蕩蕩地出了開封,向西挺進。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趙匡胤遣大軍西征。蜀主孟昶得到軍報,大為驚慌,急召群臣商議對策。蜀地數十年不聞戰事,文武大臣過慣了平靜安樂的生活,填詞作賦、鬥雞狎妓的本事,遠勝於排兵布陣、攻城野戰的謀略。此時事變突發,國臨危亡,君臣一個個麵麵相覷,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應付。
唯有王昭遠,分析敵我形勢,羅列山川地理,引經據典,侃侃而談,頗有一種洞察全局、胸懷韜略的大將風度。於是,孟昶任命王昭遠為都統、趙崇韜為都監、韓保正為招討使、李進為招討副使,領兵十萬,以拒宋師。
太後李氏聽到這個消息,苦苦勸告道:“吾觀曆代統兵之將,皆積有戰功、士卒畏服之人。昭遠乃給事左右之輩,未經戰陣,徒憑口舌,豈能任三軍主將?”孟昶心中其實也沒有底,但滿朝文武無一將才,他能有什麼辦法呢?
宰相李昊代表蜀主,在成都郊外為王昭遠餞行。酒席間,王昭遠談笑風生,豪氣幹雲,視宋軍如草芥。席罷,王昭遠登上車輿,李昊拱手作別道:“將軍此去,關乎我大蜀生死存亡。祝將軍旗開得勝,早日凱旋!”
王昭遠哈哈大笑道:“宰相放心,我此去不僅要擊敗宋軍,憑這十萬雄師,便是進取中原也易如反掌啊!”說完,翩然上車而去。一路上手持鐵如意,從容指揮軍事,自比諸葛亮。李昊聽說後感歎道:“昭遠無實戰經驗,又如此驕恣輕率,吾恐其喪師辱國,誤我大蜀也!”
王全斌率宋軍由鳳州西進,所向披靡,連克萬仞、燕子二寨,奪取興州城,又乘勝前進。後蜀守軍聞風喪膽,紛紛潰退。
王昭遠接到軍報,大怒道:“王全斌真可謂不知死活!”急令韓保正、李進率三萬兵馬,前往阻擊宋軍。
韓保正、李進二人領兵行至三泉寨,迎麵遇上宋軍先鋒將史延德的先頭部隊。史延德是涿州人,曾任殿前諸班班頭,使一杆四十斤重的鐵槍,臂力極大,脾氣火爆,打起仗來不要命,故趙匡胤特意調他任先鋒之職。
史延德見大隊蜀軍,也不打話,催馬挺搶衝去。李進年輕氣盛,生怕韓保正搶了頭功,舞起方天畫戟迎了上來。槍戟相交,不及五個回合,史延德大喝一聲,將李進刺於馬下。
韓保正又氣又怒,紅著眼掄刀殺出。史延德跟著趙匡胤經曆了無數戰陣,何曾把蜀將放在眼裏?一聲冷笑,舉著滴血的鐵槍殺將過去。兩人你來我往,戰了十幾個回合,韓保正氣喘籲籲,越鬥越怕,拚命格開對方鐵槍,回馬便跑。史延德雙腿一夾,胯下的戰馬如飛一般趕了上去。眼看兩馬將近,史延德左手提著鐵槍,右手輕舒,將韓保正活生生提離馬背,擲在地上,令人用繩索捆縛,押回主營。主將一死一擒,蜀軍大亂。史延德驅兵猛撲過去,刀槍並施,殺得蜀軍鬼哭狼嚎,潰不成軍。
王昭遠得到敗訊,方知宋軍並非如自己所預料的那樣不堪一擊,慌忙約束部隊,收集韓保正、李進的殘兵,重新列好陣勢,以待宋軍。
史延德初戰告捷,並未莽撞進軍,一直等到大軍到來,才麾兵繼續前進。行至羅川,遠遠望去,蜀軍依江列營,江麵的浮橋尚未焚毀。史延德見有機可乘,迅即挑選三千健卒,組成敢死隊,與崔彥進、張萬友一起,率先衝上浮橋,高聲呼道:“活捉王昭遠,衝啊!”
宋軍將士齊聲呐喊,向對岸湧去。蜀兵急來阻攔,被史延德等人左衝右突,殺了個人仰馬翻,宋軍很快奪取了浮橋。
王昭遠目睹宋軍如此驍勇,急令退兵,回守漫天寨。慌亂之中,那隻從不離手鐵如意,也不知丟到哪裏去了。
幾天以後,王全斌率大軍猛攻漫天寨。宋軍士氣極盛,攻勢如潮,蜀軍守了一天,全線潰退,王昭遠隻好棄寨西奔,渡過桔柏江,焚毀橋梁,退守劍門。
宋軍在三泉寨、羅川、漫天寨三戰全勝,殲敵四萬餘人,這一消息很快由驛道傳至京城。趙匡胤得此喜訊時,正與宋貴妃在迎春苑賞雪。西征軍出發僅一個月,就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戰績,這超出了他的預想。然而,趙匡胤知道,攻克劍門才是最艱難、最關鍵的戰役——隻要拿下劍門,成都失去了最後的屏障,蜀中便指日可下了。